浦东 | 面向“十四五”,浦东人工智能如何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1-03-18 报送来源:科Way公众号

最近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指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规划提出,要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具体内容包括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构建,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在推动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方面,人工智能也被寄予厚望,包括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

截至2020年底,浦东人工智能企业已达约600家,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相关产业规模预计910多亿元,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革的效应逐步显现。

面向“十四五”,浦东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何基础?如何进一步突破?

行业头部企业集聚

位于浦东软件园的达观数据,是专门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RPA相结合的自动化软件研发企业。达观数据在文本语义分析技术方面拥有1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利用该优势,结合自研的RPA机器人系统,达观数据为金融、制造、能源、电信、法律、地产、物流、政务、传媒等众多行业提供智能化处理软件,辅助或部分代替人类自主完成文档内容审阅、资料比对、票据分析、表单填写、知识搜索、智能推荐等操作,大幅降本增效。 

从2015年开始,达观数据一直专注于开发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知识图谱等AI技术,提供文档审阅、智能推荐、资料搜索、知识图谱等多款文本自动化解决方案。2019年正式推出“达观智能RPA”,融合语义理解模块,打造了首款国产自研“NLP+OCR+RPA”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机器人。与同业相比,达观数据RPA产品是市场上唯一不采用微软底层开发框架,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比起借用国外现成框架,虽然研发的过程代价更高更困难,但是回头来看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掌握了从底层向上的所有核心技术,软件的跨平台适应能力更强,能在国内外各种操作系统上运行。”达观数据CEO陈运文表示。 

谈及近年来大热的AI和RPA等概念,陈运文表示:“概念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为技术找对应用场景,真正让技术落地,创造价值。” 

安防是城市所有公共场所的入口,海量的数据让它成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停栖的深水港。作为人工智能落地最早、进展最快的火车头,AI+安防的场景范围如今已延伸至校园、交通、医院、园区、零售商店……用人脸识别技术这把钥匙,率先打开了智慧城市的大门。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AI+安防的应用场景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协助公安办案抓人,用一张照片与公安内部的多张照片对比;另一类是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通常是一个人与一张照片对比,即人证合一。”云从科技安防上海公司总经理杨漾介绍。

云从科技从2016年3月开始在安防领域崭露头角。也是从那个时候,AI这条“鲇鱼”开始在国内安防市场搅动。在安防领域,云从科技最初的业务是做人证静态的大部检索,即通过天网拍到重点人员照片,从人口库中检索具体信息。当时试点单位用的还是德国和日本的系统,都是做人脸识别的老牌厂商。

“核心的业务系统最好是用国产的系统,但是当时国内缺乏可用的系统,破案需求又大。”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说。后来客户拿云从科技的系统和国外的作比对,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云从科技不光是赢了,而且优于国外的系统很多,领先了一个数量级,命中率达到50%以上,国外的系统只能达到5%以上。

“AI企业的技术在某些具体应用场景下各有所长,单纯从技术体验的角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企业甘心只作为技术供应商就很容易被取代,但是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强大到号令天下。”杨漾表示。 

作为独角兽企业,云从科技的起步比较早。按照当前互联网巨头在技术上的追赶速度,技术上红利还有1-2年领先优势。“要想在众多的行业巨头PK中不落后,还是要和更多的安防行业场景深度结合,搭建业务壁垒,构筑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在AI赋能的争夺战中,AI+制造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大一块试验田和金矿。以显示器为例,这是中国制造的代表性行业,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其质量检测环节作为液晶后段模组的生产过程,则相当落后,较多产线还是人力密集型投入方式组织生产。与此同时,智能化的理念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制造领域。在海外,一些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已经逐渐能够量产,而在中国还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

 

用图像识别的方法做产品缺陷检测,其实门槛并不高。帆声图像CEO汤韬略说,图像视觉缺陷检测需要在被营造的特定波长的光环境里进行,这一限制条件反而成了制造业的优势。

早在2019年,帆声图像算法的准确率已经高达95%,“准确率每提升一个点,都需要好几倍的投入。”公司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液晶AOI和光学研发中心,和上海大学合作建立了针对OLED技术方向的新型显示智慧检测联合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质量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实验室等研发设施。

用机器视觉的方法切入3C领域产品检测领域,是汤韬略找到的AI+制造的真正价值:缺陷检测环节虽然不是制造领域的核心,但3C领域60%的人工都在检查上,如果都能用机器替代,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

市场也证实了汤韬略的想法。2016年,帆声图像完成近 7000 万的销售额,2017年销售额达到1.37亿,2018年达到 2.2亿。4年销售平均增长率132.6%,净利润平年均增长率118.7%。这样的盈利能力在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比较领先的。

帆声图像在国内首次完成了液晶后段模组全自动智能检测线的研发和产业应用,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能提供液晶模组全制程(液晶二次切割后,到整机出货的生产过程)视觉检测方案的公司,客户覆盖京东方、天马、苹果、vivo等多家3C领域高端品牌。

浦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基本形成,图像识别、语音信息识别、文字资料识别是拉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驾马车。

场景应用示范先行

2019年5月,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上海浦东启动建设。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上海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场景资源禀赋,一直努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建设以来,上海按照先导区创建方案,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正取得积极成效。 

张江人工智能岛,围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岛上处处可见与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机器人在园区内执行安保执勤;无人机在园区上空飞行巡检;河道中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在监测水质;装有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消防、绿植灌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和智能水务都能各司其职……整个园区动态都能即时反馈至AI智慧中心的大屏幕上,让管理者通过一块屏幕即可管理整个园区。 

在打造最佳实践区的同时,这里也成为了龙头企业、创新企业汇集之地。岛上已经集聚大中小企业100多家,如IBM研发总部、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ADA Health(中德)、齐感科技(中以)、远景智能(中新)等合作项目,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阿里巴巴上海平头哥、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科技、黑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以及张江创业工坊@AIsland、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IBM Wasts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从第一家企业入驻,张江人工智能岛就快速实现了集聚效应,“张江人工智能岛就像一个引擎,驱动其他产业共同创新,集聚区的打造正助力促进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能级提升。” 

2019年年底,张江再次提出由“岛”变“区”的概念,将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以张江中区为主战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在区域升级上,张江人工智能集聚区将以10万平方米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极核”,扩展至空间载体为150万平方米的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实现张江人工智能岛的空间倍增,为浦东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将丰富的的应用场景开放给全球AI企业,从而让生活场景变身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试验场——这一“聚合效应”AI产业培育模式,在浦东正从“试点场景”向“示范场景”升级。

在浦东,应用场景也越铺越大:随着金桥30.6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完成规划发布,上海也成为国内首个能在市中心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超大型城市;临港“十四五”期间也将打造以智能网联汽车车载试验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兴增长极……标志着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在浦东越走越宽,未来不仅要继续深入探索,更将向外辐射改革效应。 

此外,浦东新区还正在努力推进以5G+AI为内核的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依托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5G和AI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浦东金桥园区打造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5G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5G能力开放平台及AI云平台、5G+开放实验室等,不断催生5G产业新业态,推动浦东成为全国5G应用和产业创新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