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创变者 | 钛米创始人潘晶: 以前瞻视野,丈量医疗机器人的未来市场
发布时间:2020-11-10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机器人。时至今日,机器人产品仍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产业发展尚在初期。在科技变革的大趋势下,医疗、工业、交通、家居等场景与高新科技融合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医疗产业因其特殊性,在准入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拥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只有眼光独到的“探险家”才有勇气成为国产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创业者,潘晶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2015年,潘晶先生在浦东创立“钛米机器人”,在疫情这一百年难遇的危机之下,钛米站在一线,与中国医疗体系一起成为了抵御灾难最坚定的力量。他既是浦东发展的参与者,更是中国医疗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推动者。

(钛米机器人CEO潘晶)

以下为特约记者对潘晶先生的采访内容

 

初心:胸有定见,让医疗产业不再困难

记者:

您毕业之后就来到了浦东,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工作了12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放弃原本优厚的薪资待遇,选择创业打拼呢?

潘晶:

每个人由于性格不同,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工作没多久就有了创业的打算,所以并不觉得这个选择很难。

我的本科专业是通信工程,研究生阶段就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机器人,那时有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研发中心,于是毕业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浦东,作为本土的第一位机器人工程师进入了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外企工作的十二年里,我在产品研发管理方面获益良多,也积累了市场和销售的经验。

在我看来,“产品”、“市场”、“销售”这三方面的经验具备两个就可以开始创业,如果三者兼具,就有机会将企业做大。

从外部环境来说,2016年前后民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方兴未艾,因此我也得到了许多力量的支持。

这样来看,我当年选择在浦东创立钛米机器人有一定的必然性。

记者:

钛米机器人从2016年发展到现在,有没有什么十分艰难的经历?

潘晶:

古话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如果从一开始,我将目标定位为赚钱,就会发现赚钱很难。但如果一开始我将目标定位成为社会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就会发现赚钱并没有那么困难。

在创业的初期,我们就瞄准了医疗市场,希望通过技术的积累解决中国医疗产业的问题。但医疗领域的门槛很高,我们也并没有很好的背景支持,只能通过对核心技术更深的理解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将优势放大。

 (钛米机器人部分应用案例)

 

营运观:高标准、严要求,医疗产品供应链的国产化仍很难

记者:

您创立的“钛米机器人”如今也算浦东的一家“网红”企业了,在疫情期间为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及公共场所的消杀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智能设备支持,也为两百余家医院提供了智慧医疗的解决方案。在国产化大势所趋的今天,想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智慧医疗产品供应链的国产化情况。

潘晶:

机器人企业很像早期的整车厂,一台机器人的零部件量级与一辆车相等。

在疫情中,虽然钛米能够复产,但我们非医疗行业的供应商无法复产。上海市经信委发了70余封公函帮我们跨省协调供应商,可见机器人供应链之复杂。

说到国产化,所有的医疗仪器产品都要经过医疗器械检测所的检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例如我们会发现,国产的激光雷达在稳定条件下单独测试时丝毫没有问题,但当作为机器人的零部件时,由于机器人位置和姿势的调整带来了低频抖动,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希望能优先使用国产元器件,但要找到符合标准的国产替代产品仍很难,国内的创新型企业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十分期待浦东这片土地上未来诞生更多能够生产高标准元器件的创新型企业,与我们共同推进智慧医疗的国产化进程。

(钛米实验室)

 

市场观: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孕育的土壤

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非常突然,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面临着极大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浦东也承担着很多医药和防疫设备研发生产的重大责任,在这种情况之下钛米原有的发展节奏会被打乱吗?

潘晶:

企业管理者要有清晰的思路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局打乱。苹果和华为花费十余年的精力专注做手机,钛米也一样,我们不只是做会动的机器人,而是要为医疗行业提供真正的服务。

疫情中,武汉单点爆发的处理就几乎倾尽了全国的医疗资源,人们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医疗产业并不发达。没有人可以预料到疫情的到来,也没有人预料到医疗智慧化会发展的这么快。

疫情之后的市场变化一定是孕育更多机会的土壤。需要敏锐的眼睛去捕捉,需要耕耘的双手去埋下种子。

记者:

全球机器人巨头各占优势,也在医疗体系内孵化各自的项目。但中国企业进军机器人行业比较晚,产业生态也尚未成熟,您如何看待钛米机器人在当下这种险峻市场环境中所面临的竞争?

潘晶:

一方面,虽然市场上有很多机器人公司,但并不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

另一方面,我认为有竞争是好事,当人们用“机器人”这三个字描述四五百种产品时,就说明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初期。从前我们认为,一个摄像头是机器人,一台价值3000万人民币的手术设备也是机器人。这个行业仍需要大家一起将产品界限变得清晰。

行业早期的企业是“先锋”还是“先烈”,谁都说不清楚,总有人会成为“前浪”。在“丛林法则”的竞争市场中,别人没有的产品你要有;别人有的产品你要便宜;别人的产品如果比你更便宜,你就要发展更多降维打击的方法。

反过来讲,企业没有生存的压力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来满足市场需求。

 (钛米机器人的部分产品)

 

人才观:创造发展的土壤,才能留住高端人才

记者:

您觉得创业最重要的选择是什么?您又是怎样面对这些选择的呢?

潘晶:

首先,创业的核心载体是人才。回望浦东过去的二十年,前期发展是由很多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建设带动的,这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体系化的环境,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钛米的创业团队成员大多跟我一样一毕业就来到了浦东,在这里成家立业,一住就是数十年,让大家“挪窝”很难。

其次,市场生态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也很重要。上海的市场生态更为复杂,既有本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且在医疗、教育和消费等方面具较高水平。复杂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抵御外部的变化并包容多样性,这就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比较大的市场。

另外,上海具有前沿的科创中心与国际化的平台,这也是与其他城市相比非常明显的优势。

 

记者:

您带领着数百位拥有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工程师创业有什么挑战?

潘晶:

人才最关注两个点:一是企业的平台是否能够放大员工的自我价值;二是员工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收入分配。

钛米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在过去的四五年中,不仅核心成员无人离职,整个技术团队的离职人数也不超过十个。

人才或者有成为人才潜质的人对前景很敏锐,他们会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落脚点,因此企业不应该单靠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而是要考虑如何搭建一个让员工能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

记者:

有人说上海的发展错过了互联网的浪潮,您如何看待作为上海创新创业发展沃土的浦东新区,在区域规划和赛道选择上所做出的决定?

潘晶:

不同的城市通过不同的路径发展经济和产业生态。过去十年里,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都不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如今已经成为了浦东和张江耀眼的名片。全国各地的科技园区如今再去调整定位,就已经慢了20年。

虽然上海暂时没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级别的公司,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这第一波浪潮已经过去了,但还未看到第二波浪潮在哪里。

记者:

您在浦东创业这么多年以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晶:

一方面,我对上海各级政府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深有感触。从2006年到现在,我见证了浦东张江一步步地从郊区发展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城市副中心。创业之后这种感受更加深刻。虽然钛米只是由一群工程师创立的小公司,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享受到了政府在资金、办公环境、人才招引、项目对接等方面非常多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政府也并不会过多干预产业生态的发展,或是为企业提供温室环境,而是把握大的方向,让不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成长。

创变者心声:以前瞻视野,丈量未来的万亿级市场

当与记者谈到创业经验时,潘晶先生如是说:

20年前,没有人会觉得大屏手机是刚需,但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无论是否会有不可控的情况发生,管理者只要对产品的创新拥有前瞻性的视野和足够清晰的头脑,就不会陷入困惑和迷茫。

钛米离成功还远,我时常问问自己,普天之下那么多聪明人,为什么他们不做?为什么能做成的那个人是我?创业者要思考的更加长远,避免那些不太落地的、经不起商业逻辑推敲的创新。

钛米将技术和人们的潜在需求结合,就会承载一定的商业价值,从而在未来开辟更大的市场,这是商业社会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浦东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之上,钛米会与更多高新科技企业一起协同研发,用产品的更新与迭代驱动中国医疗卫生领域走上智慧化新征程。

 

浦东创变者|潘晶简介

潘晶,钛米机器人董事长兼CEO,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工作十二年,但他不甘平庸、不惧挑战,凭借十余年积累的“机器人研发技术”与“市场”和“销售”的三重能力,扎根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医疗产业创立“钛米机器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潘晶带领着他的团队在防疫一线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用机器人技术推动中国医疗智慧化走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