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技能强国——他们来自“上海制造”

戴渊 打造民机的中国匠人

在飞机的研制阶段,遇到设计不完善的工装模具,为了项目节点,需要手工打造来验证零件的可行性。而飞机批量生产中,也需要对机器产出的零件进行手工辅助、矫正。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中心钣金车间飞机钣金首席技师戴渊就是打造飞机零件的匠人。

2007年,ARJ21支线飞机平尾升降舵翼尖罩零件首架任务到达车间。由于模具设计不完善,该零件无法成形。而支线飞机在年底必须下线,再做模具时间来不及,只能手工成形。在几位老师傅都攻关失败的情况下,当时只是高级工的戴渊在翻阅书籍时获得了灵感,他试想能否用拔缘的方法让翼尖罩慢慢成形呢?他赶紧把顶木打制好,拿着木榔头慢慢敲打,足足敲了5个小时,零件没有拉裂!随后,戴渊把零件放入机床进行压制并手工消皱,反复几次,零件终于完美成形了。

一把木榔头,一根木头,戴渊用看似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高难度零件攻关成功,ARJ21支线飞机也在年底顺利下线。

同样的,在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过程中,戴渊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在平尾前缘舱梁攻关过程中,一个长达3.2米、厚3.175毫米的零件再次难倒了众人。由于先期模具设计不完善,再次需要手工成形。这个零件成形的难度在于材料厚,在成形时角度回弹量大,零件长,在成形时会出现翘曲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戴渊一心扑在车间,经过多次实验,通过顶靠弯边的方法,既解决了这两个难点,又迅速精准地打造了所需零件。

成为一位“工匠”大师,必定是实践与理论相互并进的。戴渊认为,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才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2009年,戴渊边工作、边学习,用将近六年时间取得上海开放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毕业文凭。他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材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汇编了《飞机钣金车间技能操作方法》以及《飞机钣金车间成形基本知识》,共9万多字,500多幅插图,堪称飞机钣金行业的“百科全书”,填补了公司钣金教材的空白。戴渊用行动践行了工匠的责任和精神,用技能发出中国技能人才的最强音:技能成才、技能强国!

王华菁 以勤为径,匠心筑梦

从一名白衣天使,到主管技师,最后成长为一名掌握先进技术、做出突出成绩的高级实验师、上海市首席技师,王华菁用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展现了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

1994年,刚从第二军医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的王华菁偶然进入了学校新成立的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中心。她能吃苦、人细心、手又稳,在不少同期的年轻人受不了高强度高挑战的工作退出团队时,她坚持了下来。慢慢地,实验室里的老师们开始指导她学习培养细胞等一些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操作。她也开始自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后来又跟着研究生们一起做课题。在实践中,王华菁学到了很多知识,从一开始的好奇、喜欢到渐渐深入到相关的研究中去,获得工作成就感的同时,她也开始懂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原来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从1995年至2013年的18年里,王华菁利用工作之余,不间断地参加专业学习,攻读研究生和博士,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于2013年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

在二军大工作期间,王华菁先后建立起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中和保护性抗体结合表位的淘选以及功能评价平台。多篇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于Oncogene,Arthritis Rheumatism,JBC,MAbs,PLoS One等知名杂志。一共参与基金项目11项,以第一责任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军队“十二五”后勤科研计划项目1项。

2017年,王华菁退出现役,加入上海原能细胞医学技术有限公司,从头参与组建抗体项目团队,为公司的细胞治疗项目提供新靶点的抗体序列及自主研发靶向肿瘤的抗体药物。王华菁表示,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抗体,往往需要经历上千次的实验。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光明,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与艰辛,碰壁早已是家常便饭。

但是科研工作从来不相信眼泪,成果从来只会青睐那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高度勤奋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的工匠们。王华菁身体力行地带领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体外功能学评价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两年间,王华菁参与的“抗体组”成绩斐然。她所负责的多个抗体项目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建立了亲和力成熟次级库筛选平台,通过高通量的筛选工作,大大提高了抗体的亲和力,优化了抗体功能,提高其应用价值。2019年,王华菁博士领衔的抗体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资助。同年王华菁还成功当选上海市首席技师并获得项目资助。

当被问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感召下,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你的梦想又是什么?”,王华菁用一种平静却非常坚定的语气回答:“我的梦想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研制成功一项抗肿瘤的抗体药物,有效、安全,为中国遭受癌症折磨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如果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便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