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它,就没有临港的今天,新片区建设离不开这项事业
发布时间:2019-09-10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网站

新片区有无新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建设?临港的教育事业如何发展?9日下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共建临港大学堂,助力新片区发展”为主题的第35届教师节座谈会,这些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没有教育,就没有临港的今天

在座谈会上,建平临港小学校长徐汶与临港第一中学校长陆英提出两份期待:期待更多的政策倾斜,期待更多的教育人才引进。想法很快得到回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南汇新城镇党委书记吴晓华感慨:没有临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广大教师的努力,就没有临港今天的发展成果。

吴晓华分享了一段调研经历:在临港主城区冰厂田幼儿园,登记入园的队伍排得很长。询问后得知,排队的家长都为高学历人才,包括商飞的研发人员、四所大学的教师和产业区的科研人员与管理骨干。吴晓华还说,他身边同事的孩子也大都在临港主城区读书。

“为什么他们愿意让孩子在主城区读幼儿园和小学?他们说,主城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要求。”吴晓华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临港的人口集聚、城市配套、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临港新片区目标建设六大产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背后必要有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吴晓华说,人才层次越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越高。而正因此,临港的未来发展更需要优质教育,需要广大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引进更多教育人才。

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

在临港新片区这片热土上,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师,能收获什么?

吴晓华说,新片区的发展一定会给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更加宽广的舞台。这绝非空谈——就在这场座谈会上,举行了为10名赴美研修教师送行的仪式。这正是临港与浦东新区教育局、区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的教师出国培训项目,致力于培育“种子教师”与临港名师,拓展教育国际化。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杨万枫在发言中提到,“临港大学堂”项目给与了大学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机会。因此,他也非常期待学校在新片区新政策下的发展前景。

新政策令耕耘在临港的教育工作者们深受鼓舞,满怀期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拓宽国际优质资本和经验进入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加强新片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升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

而《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中亦提出,对新片区内教育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打分时加3分;同时明确,将支持新片区具有条件的大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支持高水平高校及应用型高校建设,支持上海优质教育集团在新片区开办分校或合作办学,支持引进高水平国际学校。

“《总体方案》与《若干意见》也规定了,凡是其他自贸区的优惠政策、经验做法,凡是市里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政策,都可适用临港新片区。”吴晓华说,“临港管委会、南汇新城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为中小幼学校的优质健康发展,为高校社区服务提供发展平台。”

资源汇聚“临港大学堂”

临港新片区的教育资源与其现代化新城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目前,临港地区有海事、海洋、电机、电力、建桥等大学5所,中英低碳学院等二级学院2所,中小幼学校12所,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各1所。

2015年11月起,临港地区引导大、中、小、幼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个性化自主发展,成立南汇新城教育发展联盟。中小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向高校“借力”,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幼学校师资不足和设施设备缺乏的困难。2018年初,南汇新城镇又进一步推出教育发展联盟的“2.0版本”:“临港大学堂”。“临港大学堂”不仅限于学校,更是很好利用了临港地区的科创产业资源优势,授牌中国航海博物馆、科大讯飞、寒武纪等9家代表性单位、企业为科创教育基地,向临港的孩子们公益性开放。孩子们更是有机会参与“大咖”云集的科教类论坛,与诺贝尔奖科学家相约,与院士、专家面对面。

座谈会现场发放了由社区建设和服务办牵头制作的“临港大学堂”导览。记者翻阅后发现,导览小册子用图文形式全面介绍了“临港大学堂”的“四大类十三项行动”。活动丰富多彩,以智能车夏令营为例,其面向小学4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学生,指导学员组装智能车、编程控制赛程,让参与的学生们对机器人拥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激情;引导他们在自主、开放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学习技能、数理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沟通协作意识等。

如此高质量的项目,自然受临港地区的学生、家长热捧。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王今年夏天参加了上海电力大学创客未来夏令营,他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难得对“学习”如此着迷,“虽然不是学校里考的内容,但培养了他对编程的兴趣,对他将来的发展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