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 全力推进健康金山建设,为金山百姓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9-08-27 报送来源:上海金山网站

近日,郭阿婆一早来到离她家只有10分钟车程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排了10分钟的队就看上了她关注已久的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颜红梅。“我的糖尿病是老毛病了,以前去市区看这个医生我都要让我女儿提前网上抢号,没想到这次在金山就看上了。”当天是金山医院与中山医院举行医疗活动的日子,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带领中山医院专家团队一行56人到金山医院开展大型医疗活动。

郭阿婆不知道的是,其实在金山医院的很多科室,已或多或少享受到中山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金山区——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自2017年成立以来,中山医院已派出10位专家入驻金山医院的八个科室进行医教研管的指导,专家们定期或不定期来到金山。此外,在市六医院专家指导下,2019年2月金山区脑卒中中心正式启动筹建,建立由神经内外科、放射科、急诊科等组成的脑血管病急救MDT协作组。截至5月,已实施脑血管造影127例,其中在市六医院专家指导下治疗30例,填补3项金山区空白。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像郭阿婆这样的普通金山百姓,看病都是一个难题,小病扛、大病拖,因为没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为此,我区开始建立符合金山农村特点的投保制度,经过数十年运行形成了完善机制,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人均筹资水平,在2000年至2003年间,每个农民能看病的资金大约90多元,不到100元;到2015年,农民人均筹资达到了1870元,逐渐从以个人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报销补偿比例逐年提高。

还有,从最初的以公社(村)为单位比较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从只报小病到大病小病都管;从只可以纯农户参加到只要是农村户口都可以参加。这些改革举措实实在在地让百姓看得起病。

看得起病后,如何让人们看得上病?金山区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探索,将当时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起来,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雏形,标志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逐步开展。

2004年,金山区开始提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2008年,金山社区卫生事业迎来了一个大转折,在全科团队的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的概念。2015年,金山区正式列入上海市首批十个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区县。2015年至今,我区试点启动“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正在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逐步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并通过中医药配送、健康驿站、家庭医生助理等工作,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

看得上病后,如何让人们看得好病?在金山区比较大的几所医院,首先是金山医院,它的前身是上海石化总厂医院,曾经代表着金山最高的医疗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医院的各项硬件设施均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2012年2月重新建设完成的金山医院整体迁入新址,成为上海最大规模医疗资源布点调整项目“5+3+1”工程中最早开工、最早竣工、最早启用的一家现代化医院。我区四所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包括一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合理分布在我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就医半径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好病的愿景。

二三级公立医院是区内的医疗骨干,承担着区里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治任务。发展二三级医院是“看得好病”的关键。

我区在医院的硬件上下足功夫,金山医院迁建、中心医院改造、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亭林医院建立新的病房大楼、精神卫生中心迁建等,大大改善了金山居民的就医基础条件。此外,在依托市级优质资源,引入专家、学科为金山的老百姓服务的力度方面,金山近些年也不断通过加大医疗资源上下级联动而持续深化。我区各家医院先后与中山医院、龙华医院、市六医院、健康医学院等开展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合作。通过“市级专家在金山”项目,2018年全年共有22所103名专家在金山开展各类医疗服务。

近些年,金山在卫生健康事业上的成绩可圈可点,2008年金山区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区,2012年和2017年又顺利通过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国家卫生区复审,随后成功创建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区。

当前,健康金山2030的建设也已启动,金山卫健系统也在朝着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