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的人才创新五年记
发布时间:2019-06-21 报送来源:大国人才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各部委的支持下,上海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核心要素,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最强光、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在张江科学城创新展示厅,一个个重大科技装置设施、一项项重大的科创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上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向全球展示着她愈来愈浓的科创魅力。

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创造了世界纪录。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5篇,占全国总数32.2%,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为24.5%;体细胞克隆猴、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位居前两位;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牵头获奖数量再创新高。

近五年来上海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从5.7万件增长到11.5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3.7件增长到47.5件,均实现了翻番。有效注册商标量增加72万件,增幅达到166%。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五周年之际,本刊记者走进上海,去感受科创中心建设给上海带来的变化。

 

向全球科创中心的进军之旅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党的十九大对国家发展的战略设想。

作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自然会被赋予重任。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向上海提出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上海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使命。

2015年,上海市委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为年度“一号课题”,举全市之力,进行了大规模调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被列为“一号课题”的两大专题。

“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开放创新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要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互换的重要枢纽地,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经过详细调研,建成什么样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委领导班子的心中答案逐渐清晰。

在习近平总书记点题“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后的一周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科创22条”,同时也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即上海人才政策2.0版的“人才20条”。

2016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即九号文,上海在进一步梳理评估“人才20条”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即“人才30条”,其中,对外籍人才永久居留条件降低门槛、扩大对外籍留学生就业等改革措施让更多的海外人才感受到上海的开放与诚意。

2018年,上海市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全市人才工作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探讨了上海未来人才发展的中长期导向以及推进举措,同时会上也宣布,要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筑起“人才高峰”,进一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9年,上海出台科改25条,“科改25条,从人才角度来看,是把人才高峰工程在点上取得的成功改革经验进行面上的推广。”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公安部、人社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上海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核心要素,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集聚了大批高端人才,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涌现出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迈上新的台阶。


以事业平台集聚全球科创人才

人才优势是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特征之一。对照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上海对自身人才队伍与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差距有着客观的认识。

“上海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人才高地,综合实力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领域具有了弯道超车的潜力和可能性,但还远没有形成具有引领力和话语权的人才高峰,具备战略眼光、能够为某个学科领域未来几十年发展‘举旗掌舵’‘谋篇布局’的大科学家总体依然极为缺乏。”上海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上海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建设等重大任务,积极构建高水准的人才事业平台,“筑巢引凤”,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

世界高端人才需要最先进的科学科研平台,大科学设施、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研发与转化平台,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中之重。如今,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2期等光子科学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已初步成型,李政道研究所开工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可研报告获批,转化医学设施已投入试运行……张江科学城所属的国家实验室片区等8个重点区域,规划调整有序推进,新一轮重点项目已启动谋划;一大批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项目纷纷落户上海。

“有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这种全世界领先的‘科研重器’,我们就有了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底气。” 上海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外,功能性研发与转化平台也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抓手。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牵头设立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是上海第一个启动建设的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了我国首条全球领先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集研发、转化、产业与一体,可以提供年产4000片8英寸硅基GaN外延晶圆的能力。而像微工院这样的功能性研发与转化平台,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领域已经布局建设了16个。

2016年底,上海启动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全球视角的高层次科技专家数据库平台,目前,已经升级至3.0版,为全市精准引才聚才发挥支撑作用。

日益完善的事业舞台和精准的信息服务,引来国际高端科技人才的青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和施普林格·自然科研集团联合开展的全球科学家理想城市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因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成为国内城市排名第一的科学理想工作城市(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据介绍,上海市面向全球已经集聚了顶级科学家近500人,其中包括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以及优秀企业家加速涌现,成为引领创新创业浪潮的核心力量。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联动,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大特色。

2016年7月,上海理工大学将4件专利作价2879万元,上海理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资321万元,共同成立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学校所将持有股份的80%奖励给太赫兹科研团队,以“先投后奖”的路径成功破解了科研团队股权激励的卡壳问题。

上海科研院所众多,科技成果转化在关键环节存在制约与瓶颈。上海从立法、政策等多层次加快探索与突破,相继发布和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科研团队股权激励的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也体现在其中,“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政策成功落地,极大激发了科技成员的活力。

科技成果转化,只是上海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其中一个领域。近年来,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战略优势,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收入分配、创新投入制度、创新人才发展、开放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力求以制度创新,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这些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降低人才参与创新的门槛。取消启明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申报中关于职称的限制性条件;2017年人才职称评审取消对外语和计算机的限制性要求,取消工程师职称评审中对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代之以体现业务水平的工作报告;高峰人才工程,提出要重点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还可按需建设定制式实验室,优先保障充足便捷的科研场地,优先使用张江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进一步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允许科研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在不突破支出预算总额前提下调剂使用;依托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并实现了外籍人才技术入股路径;全市科技创新券制度,实现了科研设备的社会共享;而脚步越来越近的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也正从制度层面为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上海历来不拼重金。我们更多的是坚持从制度层面创新,为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普惠性的政策,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年实践也证明,制度创新恰恰是最受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欢迎的支持方式。” 上海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放包容构筑优良的科创环境

“商通四海、人聚万邦、文明交融、姿彩多样”,开放包容的上海基因,正成就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环境优势。

众创空间是科创中心建设必要的生态元素。作为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最早和最快的地区之一,上海在国内率先取消孵化器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政府不登记、不备案、不认定。对孵化器的开放包容,极大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创建众创空间的热情。2013年以来,上海的众创空间发展呈现出井喷的现象。如今,上海众创空间数量已经超过600家,其中90%为社会力量兴办。

“国际化是上海众创空间的特色和优势。”杨浦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众创空间的经营者大部分拥有海归背景,他们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中培养的项目本身带有国际化背景。杨浦区现在的项目中就有斯坦福、麻省、哈佛相关的资源。”

上海日新月异的科创氛围吸引的不仅仅是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还有一大批全球顶级的科创投资机构。PLUG AND PLAY就是其中一家,作为谷歌最早的天使投资者之一,这家投资机构已经遍布美国硅谷、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该机构上海区域中心总经理陈蕴冰告诉记者,上海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的汇集,让公司决定在上海建设区域总部。

“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人才来到上海,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对于外籍人才来说,上海有10多个各具特色的国际人才社区。”上海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服务环境方面,上海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为了进一步理顺机制,上海市委对科创中心推进机制和张江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实行“一套班子、四块牌子”,把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整合为一个机构,实现“张江事、张江办结”。

 

“到2020年,上海创新治理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到2035年,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沿着既定的路线,奔着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人才引领、制度驱动、开放包容,上海也越来越具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