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养成,必须要有宽容和空间
发布时间:2019-05-29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文汇报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创新策源能力成为一个聚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如何从人才养成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激发创新潜能。这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为“创造性”的养成,从根本上更早地提供更多的宽容空间,让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更早地养成创造创新潜能。

将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递,将知识的学习等同于复刻答案,是阻碍“创造性”养成的问题之一。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创新个性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有一段在朋友圈中流传的视频:一幅《西游记》唐僧师徒的插图,提问“图中有几个人”,学生回答“两个”,并指着孙悟空和猪八戒说“这两个是动物”。一旁辅导作业的妈妈大为光火,“记住!四个!”很多家长笑过之后感同身受,但是又有多少人想过将答案从“两个”改写成“四个”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什么。

创新创造的基因每个人与生俱来,对于很多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说出自己的新想法拿出自己的新方案,与说出“两个”的答案一样,是一种对既有经验的冒险甚至挑战。不可否认,创新需要基础需要知识,但是用知识创造新价值需要的恰恰是创意和想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尤其是当下,知识的获取已经越来越便利,想要找到“标准答案”已经不是难事,当我们的教育进一步突破复刻答案或既有经验的圈层,给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多保护和激励,相信会有更多人可以生成更多创新想法。

以成败论英雄,幻想一蹴而就的功利心态是妨碍“创造性”养成的另一问题。我们的教育需要正视创新的过程,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创新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时间,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我们的教育不仅应该表扬先进,也应该允许试错,甚至宽容失败,这样才能营造出想创新敢创新的氛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从现实生活到移动互联,塑造当代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和创新,几乎没有在诞生之初就以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有多少个体和企业在创新竞赛中倒下,又有多少重振旗鼓杀回创新蓝海。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通过设计更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减少试错的现实成本,以及更为重要的心理成本。

与此同时,“创造性”的养成,既需要打破常规培养一流人才,也需要通过教育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氛围,以“双创”为国家发展蓄能。

钱学森大弟子罗时钧慧眼识才,一句“色弱没什么,我也色弱”突破陈规收下杨伟——日后的歼-20设计总师。在感慨杨伟遇到伯乐的同时,同样需要明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成为千里马。尤其是当下,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复合型的、多维度的,需要的创新解决方案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个“天才”,即便真有“天才”,也需要一个支持创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社会化的物质保障,以及团队型的智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校园教育还是更多人正在加入的终身教育,都需要营造出开放的心态、培养出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样才能让创新有胆量有底气,真正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