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留华学习,更留华创业!从亚欧到北美,沪版“创业签证”面向首批外国留学生发放
发布时间:2019-05-29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正值毕业季,在今年八九百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者是正在增长的“少数派”,而其中留华学习并且留华创业的外国留学生也不断出现。在沪上各大高校,从科技创业、教育创业、创意创业到电商创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寻着创业在上海的国际生故事。

受“留学上海”的品牌影响,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最新统计,去年共有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60870名外国留学生,在本市招收外国留学生的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其中长期生增至45830名。从生源结构看,全年共接收72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30380名,占来沪留学生总人数的50%。

海纳百川的上海,越发欢迎留学生在这座城市“双创”。目前,被称为沪版“创业签证”的上海“私人事务类居留证件(加注创业)”正在陆续发放,它开启了外籍人士来沪创业的全新里程,其中包括第一批外国留学毕业生。

外国人创新创业便利之举也利好不断,比如,一些重点高校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或国外知名高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凭相关毕业证明就可签发两年以内的居留证件,每个区出入境管理部门都开设了外国人办证窗口,可直接受理居留签证及永久居留申请,为其在沪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服务。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院校,在每年近300人、国际生占半的毕业生中,创业比例已达2%左右,这成了他们步入社会人生的新选项。

【巴基斯坦小哥创业九次终圆梦想】

5月底,上海纽约大学又一批学生即将毕业,踏上各自人生旅途。他们中,巴基斯坦小哥习木达(Muddassar Sharif)已是小有成就的创业者了。在朋友圈里,他晒出了和团队在创业比赛获奖时的合照,写道:“帮助别人做出更好的决定,进而改变世界,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上海纽约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习木达(Muddassar Sharif)

习木达告诉记者,用上“终于”这个词,是因为自从大一进入上纽大学习起,他已经创业9次了。4年创业9次,这个数字有些惊人。习木达却说,这是因为在前几次创业中,自己虽然目标明确,但创业方向却错了。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他就会马上换另一条路,因此才需要多次“练兵”。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真正开始创业后,习木达才终于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个道理。“创业就像游泳,我们从书里是没法学会怎么游泳,但将你扔到水池里,呛了几口水后,你就能很快地学到游泳的动作和技巧。” 习木达解释道。在创业“泳池”里,习木达的每次选择都是冒险,但每次尝试都让他离成功更近一步。

一开始,他打算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但失败后才明白,创业首先要搞清楚市场需求,毕竟需求才是发明创造之母。得到这个经验后,他又在后几次的创业经历中发现,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够了,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和团队一起实现愿景,“这是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

去年,习木达和上纽大学长安仁焕发(Raheel Ahmad)一起,创建了一家名为mltrons的人工智能决策公司。巧的是,这位学长同样也是他在巴基斯坦中学的学长,如今他们的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主要业务是开发相关软件,通过分析大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这有点像电影《钢铁侠》里男主角的人工智能贾维斯。只需要提问,软件就会自动分析数据,告诉你该怎样决策。”除了简单计算外,这项软件还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目前他们已和多家公司合作,并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其中一家客户的销售额上涨超过20%。

习木达与上纽大学长安仁焕发(Raheel Ahmad)一起,

与精益创业方法论先驱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中)合影

在习木达的家乡巴基斯坦,软件检测和开发成本相对更低,为何选择在上海创业?对此,他坦言,中国和上海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一片“土壤”。4年前选择来到上纽大读书时,他就感受到上海“国际化”的基因。“上海很不一样,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全世界。比如现在,我的朋友有来自非洲、欧洲、亚洲,什么地方都有。”

在对比美国和中国业务后,习木达和同伴发现,中国市场更有活力,机遇更多。他们已经打定主意将公司扎根上海,结合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优势发展业务。未来,他们还将从此起步,把业务拓展至东南亚。

【跨国室友开在线培训平台与众不同】

打开Nesuku主页,在“你想学什么”的菜单里,除了普通话,还有英法德意葡西俄等西方语言,以及更小众的语种,甚至还有数学、物理、编程、健身、小提琴等“另类”。早在2016年大二时,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机械电子信息类2014级本科生王若石(LARS VAGNES)就与同级的美籍室友萧韵泽(Andy),创立了这样一家“综合性”在线培训公司。用他们的话讲,“Ne”就是Net(网络);“Suku”就是School,意为网络学校。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机械电子信息类2014级本科生王若石(LARS VAGNES)身着毕业服照片,

他和室友在上海创立了在线培训公司。

萧韵泽的母亲是精通日语在密西根大学教书的老师,如今她也成了创业网站的线上任课师资之一,同时带教着30多个学生。作为海外华人后代,萧韵泽告诉记者,他出生那一年,母亲正好退休;而他高中毕业后,就来沪在交大与密大合作的密西根学院求学。“其实,与众多在线培训网站不同,我们最重要的客户就是像我妈妈这样的教师,”萧韵泽表示,因为密西根是大学城,教师资源丰富,但他们没有线上平台进行排课、开课、计算和支付课时——因此,这个网校共同平台就是吸收老师,并带入各自的学生。

从自己的小学到中学老师,萧韵泽在当地发展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质师资上线,甚至在健身房里找到了健身教练,“他也很乐意加入平台,因为便于管理学员。”为此,萧韵泽做出一个决定,休学一年在美开拓市场。就这样,Nesuku的教师、课程越发多样化,较多的师生群体达到数十人。他们的创业公司也有了六七个核心成员,有了带来天使投资的合伙人,以及更多实习生帮忙。最重要的恐怕是,他结识了志同道合同样拥有创业理想的同学,包括最主要合伙人王若石。

王若石曾在家乡挪威的一家语言培训中心任教,也了解培训机构运作模式。他是密院创业中心的积极分子,辅修创业相关课程,学习中国创业政策法规。同时,在创业中心请来的企业家经验分享中,他也收获了很多见识,这些基于不同国情、文化、发展进程以及价值观的创业案例让王若石兴奋不已、干劲十足。萧韵泽这样评价室友:认识第一天我们就很投缘,他特别能聊,还很接接地气。

王若石(LARS VAGNES)游览黄浦江

王若石确实博览群书,涵盖历史、哲学、营销管理类等,他爱上了中国茶,尤其是绿茶,当然也爱上中国美食,尤其云南小吃。“在上海有好多机会,我喜欢这座城市的能量,创业者众多,许多人都在大胆尝试,作为创业者你真的需要那种能量,身边有一大批勇敢的人,他们为创业所付出的努力甚至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实在棒极了!”王若石这样说。“就像在这里,我太享受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到哪儿都那么轻松便捷!”

【韩国小姐姐们在CBD创立饰品品牌】

在人民广场边上的民生银行大厦里,有一间琳琅满目的饰品工作室,是韩国人金贞贤(KIM JUNGHYUN)开办的。这位东华大学留学生,已不满足于在校园里众创空间提供的办公桌,而是独立门户、开门上线,揽天下客商。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韩国留学生金贞贤(右)与伙伴在一起,她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饰品品牌

金贞贤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曾在一家澳大利亚在华企业实习,主要负责饰品设计,这段经历让她找到了兴趣所在。之后,金贞贤又来到东华大学继续深造,就读于服装设计专业。她很感谢导师陈彬为她指明方向,“陈老师看过我以前的设计作品后,鼓励我大胆进行饰品设计创作,告诉我饰品与服装是不可分的,饰品设计也要研究服装,还要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人购物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好作品。”

她还特别喜欢东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留学生开出的“中国概况”和“上海文化”课程,这两门课让她对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有了更深刻认识,同时她课上的所有论文都是有关文化对消费习惯影响的研究。前年,第十五届“挑战杯”来华留学生科技创新嘉年华上,金贞贤带着自主设计研发的珠宝饰品代表东华留学生参展。

设计师需要品牌。金贞贤决定开发自己的首饰品牌A.M.C,意思是my Anger and my Mood Charm you,也就是她寄予设计的希望:所有佩戴A.M.C的人,内心真正的愉悦。第一次参加“卖家秀”活动,金贞贤非常紧张,生怕自己的作品大家不喜欢,于是内心暗自安慰自己:“只要每天能卖一件就可以啦!”但事实是,她的作品很快就被卖得一件也没有了。对于品牌的创立,金贞贤做了很多市场调研,具有设计感又注重性价比,“只是设计自己喜欢的,相信这样用心的作品也是大家所喜欢的。”

金贞贤设计的首饰 

最初,金贞贤创立的“A.M.C”注册在“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器给予她半年免费入驻期。随之渠道铺开,她的作品进入尚嘉中心、高岛屋、芮欧以及各类设计师品牌集成店售卖,办公场地也迁入中央商务区(CBD)商圈。金贞贤透露,现已开始创出一个副品牌,风格相比主品牌的休闲化,更为正式一点。当然,她也直言,“天下没有什么生意是好做的,在中国在上海创业,同样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外国人。”

有意思的是,她公司负责营销和库存的主管,也都是韩国人,其中一人还是自己的学姐。事实上,她老公也是东华尼泊尔籍的毕业生。下一步,她筹划开拓线上业务,推出官网,将品牌饰品销往更多国家和地区。

【丹麦“中国通”小伙在阿里培训电商】

4年前,刚刚步入上海纽约大学校园的丹麦小哥安德里亚(Andreas Strandgaard),在明信片上写下了对自己未来大学生活的期许:希望在这四年里,我能加入一个组织,来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

4年后的现在,即将毕业的安德里亚将担任“阿里巴巴全球电商英才计划(GET)”的培训协调员,开展面向各国大学生的创业、数字经济和电商教育项目,让更多创业者走上成功的道路。“看着自己4年前写下的话,我觉得更有信心了,希望能继续搭建桥梁,促成更多更有意义的合作机会。”安德里亚说。

上海纽约大学丹麦留学生安德里亚(Andreas Strandgaard)四年前(左)与四年后的对比照,

毕业后他将在阿里巴巴工作,开展创业、数字经济和电商教育项目。 

安德里亚中文口语流利得有些出人意料。这可能和他在上纽大交了个中国女朋友有关。不过在此之前,他其实早就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从小,安德里亚就对中国有着强烈兴趣。20年前,他的外婆曾到北京旅游,并带回了不少故事和纪念品,在还是孩子的安德里亚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后来,每当看到杂志上有关中国的故事,他总是兴致勃勃翻了又翻。小学毕业后,他选择去中国台湾做了一年交换生;高中时,他顺理成章地选修了中文课,并先后两次来沪参与学术项目。

高中毕业后,原本安德里亚在家乡哥本哈根商学院就读国际商务专业,但他却觉得,“周围的同学只关心金融和未来的就业问题,这对我来说太狭隘了。”在得知上纽大的存在后,他感到十分惊喜和幸运,“我不仅能够留在从小就感兴趣的中国,还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因此,他当机立断来到上海,开始对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研究。

去年,从学校了解到阿里巴巴全球电商英才计划后,安德里亚发现电子商务是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绝佳切入点。在他看来,这既能了解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也能通过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培训,了解各国对不同事物的理解方式有何差异。

目前,这一电商培训计划聚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知名大学和培训机构。期间,安德里亚发现不少海外中小企业对于电商并不了解,很多人甚至认为这就是个电子版的黄页。一些有志于此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具体操作方面也遇到不少问题。安德里亚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参与项目的年轻人和中小企业家学到最新的电商理念和实操技能。

离开熟悉的欧洲之后,他打算从亚洲开始,“解锁”世界各地。“我对非洲和中东也非常有兴趣。”说起未来计划,安德里亚显得兴致勃勃。通过阿里这个平台,他将跨越国家和地区的边界,立足上海,探索全球。在5月底的毕业典礼上,他邀请父母和4位兄弟姐妹来上海,看看这座开启他事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