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的“梦之队”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9-06-07 报送来源:新华社

从人才“20条”、人才“30条”,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抓人才”,是上海积蓄科创力量的第一选择。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五年间,上海聚焦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通过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方式,聚天下英才。记者采访了三位科技界工作者,从他们的感受中,探寻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让科研人员像“细胞”一样充满活力

对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来说,自己手中的项目能够取得突破自然是成就感的巨大来源,而推进产业化、自己能从中获得收益,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应有之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党委副书记叶阳还记得,十多年前,一款抗菌新药的专利转让费相当于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工资,然而这份收益中给到科研人员的个人奖励很少。而如今,成果转化后,科研人员从中获得的奖励大幅提高;同时,药物所科研人员可采取多种形式创业。

变化源自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政:转化后收益按个人、团队、研究所5:2:3比例分配;对取得临床批件、新药证书的团队除给予奖励外,设立新药岗,打破“唯论文论”,开辟内部优秀人才上升通道;内部公开选拔符合要求的学术带头人建新课题组,打破内部人才培养的“玻璃天花板”……

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五年间,上海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放权松绑”就是核心理念,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为用人主体和人才“增动力、添活力”。

2017年,上海以立法形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目前一批成功案例已涌现。

叶阳说,人才受到激励,就是科研的“后劲”。

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创业于“宿舍”的科技服务业公司泰坦科技,如今已估值近10亿元,拥有5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接近10亿元。而其起步之初的20万元,来自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无偿资助。

泰坦科技主要为创新研发、生产质控实验室提供科学服务一站式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如今,坚持创建自主品牌,泰坦在科研试剂、实验室常规仪器及耗材类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为实验室提供“个性化定制工具箱”,让各类研发可以“拎包”开始。

“过去搭建一个小型实验室,大约需要3个月;现在有了我们的专业服务,1-2周就能完成。”创始人谢应波是个“80后”,他说,有创新和研发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强大的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总部经济集聚在这里,青睐的正是上海精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能力。

甘当服务人才的“店小二”——对人才而言,良好的营商环境带来的事业发展平台是长久的“利好”。2016年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提出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如今泰坦科技正在“报考”科创板。机遇面前,谢应波很坚定:在上海这片创新热土上沉下心来做硬科技,为更多研发机构提供“一站式粮草”。

这里是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许多因素决定了一个城市对科研人员、人才的吸引力。”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看来,上海有着重视教育和科研的传统,并以城市文化开放包容和行政高效而享有良好的声誉,“软实力”让上海形成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力”。

作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的负责人,安诺杰在上海工作已三年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8年联合开展了面向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654名一线科学家的问卷调查,全球科学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结果显示,上海在5个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为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上海依赖的是全球视野、眼光向外、国际标准,以充沛的科创资源、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构成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上海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累计办理出入境证件114万余证次,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首位。

在科研跨区域合作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安诺杰说,相信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有利因素结合起来,将持续加快上海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步伐。

(记者:周琳 郭敬丹 编辑:谭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