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区到街区,打破创新界线
发布时间:2019-06-19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报

从2014年起,上海开始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推动多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创新引擎、新动能进一步释放。5年过去,这些基地从“面子”发展到“里子”,内涵不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学校和园区之间的界线和隔阂逐渐消融,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双创发展的新地标。

城市更新,旧厂房变身AI示范区

长阳创谷,昔日的破旧厂房如今变成了创业创意园区,纺织机械的轰鸣声已成为尘封的历史,被新一代创业者奋发有为的键盘敲击声所取代。

2014年,在全国创新创业热潮的带动下,长阳创谷开始更新改造,为老厂房注入了新的动能,创造了新的生机。在长阳创谷总经理奚荣庆看来,长阳创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园区或者创业园区,而是“街区”。和一半封闭式的科技园区不一样,长阳创谷完全是开放式的,街道上有各种精致的餐饮小店,有人遛娃,有人遛狗,创业者、老人和小孩融洽相处,毫无违和感。

如今,长阳创谷总办公人数近2.5万人,集聚一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创业人才,入驻百度(上海)创新中心、埃森哲、英语流利说、爱驰汽车、造就Talk、智能云科等近200家双创领军企业和极富双创特征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专为知识工作者打造的Campus创新创业街区。

在长阳创谷,可以看到智能割草机在修剪草坪,人工智能保安在巡逻……今年,长阳创谷多了一个身份——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区之一。对标“最好水平、最高标准”的要求,长阳创谷通过智能化顶层规划,协调各方资源,分步骤、有计划地建设“AI新技术实验场”“AI新产品示范区”和“AI创新企业集聚地”,打造AI-LINK空间,设置无人超市、无人咖啡店、无人健身房,实现管理、工作、生活智慧化智能化,并通过知识带动、辐射示范,力争在2020年前建成一流的AI+示范区,早日建成“世界级创谷”。

校企联动,科技创新无缝对接市场需求

在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界线也在逐渐消失。

复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说,经过多年努力,复旦科技园的研发基地、创业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基本形成,源头创新和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有效构筑。

目前,园区拥有注册企业15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12家、创新公共服务机构13个,累计科技转移转化近1000项。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企业60%左右与复旦有关,产业业态50%左右与复旦优势学科有关。

园区里的清鹤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多媒体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软件产品研发,专注酒店、景区、司法、医疗等行业场景智慧视频解决方案的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司。眼前的清鹤创始人叶德建戴着眼镜,气质儒雅。事实上,他原本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从1999年开始从事数字多媒体内容的网络传输、分发和嵌入式展示的研发。2005年,他的科研项目“基于缓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的主从式可扩展跨平台流媒体服务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技术如何转化成实际可用的产品?叶德建很清楚,仅靠实验室的几个成员绝对无法走通成果转化的路。于是,他跳出科研的舒适圈,在复旦科技园里成立了清鹤科技,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业之路。得益于张江高科技园区软件研发基地、复旦大学宽带网络及多媒体实验室和中关村分研发中心等研发力量的帮助,清鹤自主研发了以IPTV流媒体服务器和机顶盒嵌入式软件为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

校企联合实验是复旦科技园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一次积极尝试,由企业出资,联合高校和科技园共同成立,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科技园与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内现已落地14家校企联合实验室,总合同金额达到2.2亿元,有效解决了物理空间不足、人才缺乏、市场需求与原始创新脱节等瓶颈问题。

依托复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复旦科技园充分发挥高校与社区的桥梁作用,实现了大学、政府、企业、社会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