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1元钱,学生创业可免费使用学校专利3年,“交大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19-05-21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

https://images.shobserver.com/news/690_390/2019/5/20/b051b911-1ed0-4686-bcc8-de6de414997e.jpg

只需1元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创业时,即使手头没有成熟项目,也可通过“专利直通车”免费使用学校专利3年。5月20日下午,《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征求意见稿)首次发布。

“科技成果要作价入股,我们有一个1千万的门槛,如果不到1千万,还可以走专利直通车和完成人实施等途径。”上海交大产研院院长刘燕刚介绍,现有的各项成果转化办法是一个个独立的“环”,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将其形成“链”,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学校摸索出了可复制和推广的“交大模式”。

对成熟技术,采取“专利作价入股”

还记得云南洱海那些美丽的湖泊吗?上海交大孔海南教授带领团队多年攻关,掌握了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在云南洱海的湖泊进行了成功实践。

对于这项成熟技术,上海交大采用了“专利作价入股”,由成果完成人享有主要收益的转化模式。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投资决策委员会”,以加强科技成果折价入股的科学性。

上海交大与中信集团旗下中国水环境集团,2016年共同成立了上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学校以数项专利技术以及湖泊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治理成套专有技术等作价入股。

如今,这一校企合资公司市值已达10亿元,并在多个湖泊修复和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了该技术。

对颠覆性技术,探索“研究院+公司双核运作”

就在这个月,上海交大与淮北市人民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成立的陶铝新材料公司,已生产了30万只由新型铝基复合材料制成的活塞。这种活塞相比目前广泛使用的铝锂合金,质量轻了40%,密封性和弹性更好,强度也更高。如果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不仅更省油,排放物也无需特殊处理。

轻质高强、节能减排等功能结构性材料的需求,如今愈来愈受到全球制造业界的关注。全球多个著名电子设备公司都致力于寻求新型铝基复合材料,取代目前使用的铝锂合金,以提高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刚度、减振性及其可加工性能。

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研究开发了“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这种新型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可带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的技术进步及其快速发展,因此构建规模化产业基地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考虑到这是一个颠覆性技术,上海交大探索了“研究院+公司双核运作”体系,由学校继续完成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公司则负责工程化研究。如今,该成果的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一个千亿元规模的产业也指日可待。

对有潜力技术,探索“共有产权+期权回报”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语音识别的效率,但在复杂环境中仍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思必驰首席科学家俞凯团队,研发的语音识别自适应技术,可以随着说话人口音和噪声环境的变化,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进行识别,显著提升了准确率。

针对这一技术,上海交大探索了“共有产权+期权回报”转化模式。“让企业在资本市场自由操作。”刘燕刚介绍,学校与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共有知识产权,授权企业独占实施,企业向学校支付使用费,若企业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学校可享有现金收益权或股份收益权。学校选择1%的思必驰股权权益价值作为购买对价。

如今,短短几年时间,该公司已经有了80亿到100亿的市值,并成为阿里人工智能语音产品的入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