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大产业如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科技大奖得主如是说
发布时间:2019-05-16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如何提升三大产业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5月15日,3位来自产业界的2018年度上海科技大奖获得者分享了他们的成功之道:逆向思维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每天看上百篇文献摘要寻找“蛛丝马迹”……凭借这些理念和作为,他们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分离”模式设计集成电路

全球互联网用户每两次上网,就有一次用到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制的内存接口芯片。正准备在科创板上市的澜起科技,是全球除两家美国企业外,唯一研发出这种芯片的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其芯片架构已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由澜起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博士等完成的“高性能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术”,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作为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澜起科技有何成功之道?杨崇和表示,研发团队对国际芯片市场发展趋势要有一定敏感度,能够把握技术方向。十几年前,第二代DDR(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内存上市时,全球有10多家企业开始研发内存缓冲芯片,绝大多数是欧美和日本企业。就连集成电路产业发达的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没有企业看到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而在中国大陆,只有澜起科技一家企业洞察到了这一产业趋势。

瞄准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后,这家企业的研发团队凭借较为雄厚的技术储备,实现了突破。在此过程中,逆向思维成为创新策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崇和解释说:“所谓集成电路,就是把电路集成在一起。几十年来,大家产生了惯性思维,只想着提高集成度,但这条技术发展道路也有副作用。为此,我们作了逆向思考:可否用分离模式去解决问题?”

第四代DDR内存上市时,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器之间需要更快速地传输更多数据,好比要求高速公路上能行驶更多的汽车并且速度更快。为了达到这个技术要求,澜起科技抛弃了以往的集中式架构设计,而是以1颗寄存缓冲控制器为核心、加9颗数据缓冲器芯片,开发出“1+9”分布式缓冲内存子系统框架。这种原创性方案巧妙地解决了内存子系统大容量与高速度之间的矛盾,降低了信号传输损耗。结果,“1+9”架构被电子器件工程联合委员会采纳为国际标准,在全球各大数据中心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澜起科技的国际话语权。

校企联合实验室培养人才

在人工智能领域,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运文博士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他带领团队利用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知识图谱等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文本自动抽取、审核、纠错、搜索、推荐、写作等智能软件系统,让计算机代替白领完成许多业务流程,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工作错误率。

以银行财务报告撰写这项工作为例,过去,银行中后台业务人员需要汇总大量数据,填写后再进行核对,完成一份财务报告往往要花几天时间;采用文本智能处理软件系统后,撰写一份财务报告只需几分钟,而且可以避免人为差错。陈运文说:“人工智能系统能替代人力完成大量文本处理工作,把许多人从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在复旦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后,这位80后小伙先后在百度、盛大从事文本数据分析工作,2015年与9名盛大同事一起创办了达观数据。如今,这家企业已申请6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数亿元风投机构投资,是人工智能语义分析领域里,国内融资最多的企业。

如何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在陈运文看来,在这个轻资产行业里,人才是最重要的,高校和企业有必要联合培养青年人才,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在做什么、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并与高校科研有机结合。为此,达观数据与复旦、北大、上海财大等高校合作成立了文本挖掘联合实验室。他们还与上外附中合作,组织擅长信息技术的高中生到公司实习,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此外,要加快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进程,与技术研发、资本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行业协会、资本等各方力量的推动十分重要。目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比例不足1%。陈运文希望在国内各界推动下,未来10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到50%。

每天为何只睡四五个小时

李宗海博士也是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作为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研发CAR-T(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淋巴细胞)抗肿瘤技术,已有10余个原创性候选CAR-T产品问世,覆盖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多个产品为国际同靶点首创。目前,科济生物已获得3项针对不同靶点CAR-T的国内临床试验许可。

据李宗海介绍,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活性,好比人体内的特种部队,专门杀灭外来入侵者;“CAR”是一种分子修饰物,包含识别肿瘤抗原的抗体序列,使T细胞具有对肿瘤的靶向。2013年,美国《科学》杂志将癌症免疫治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如今,CAR-T治疗白血病(属于血液肿瘤)的有效率可达到94%,但用于实体瘤治疗尚有待攻克。

在这个前沿领域,科济生物走在了国际前列,自主研发的候选产品覆盖了大部分实体瘤。谈及原创成果的孕育,李宗海同事的话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李博士每天要看上百篇相关文献摘要,基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自2010年专注CAR-T研发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坚持每天查阅文献,找到它们彼此间的矛盾,随后思考隐含其中的奥秘,再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寻找药物靶点需要洞察力,”李宗海说,“在研究大量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就能有所收获。”

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是科济生物取得原创成果的原因。作为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李宗海在单位支持下选择了留岗创业。这样既能通过企业大规模融资,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也能在研究所带领团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此外,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院所合一”,科济生物开展临床研究十分便捷。今年3月,两名入组CAR-GPC3-T临床试验的肝癌转移患者进行了体检,所有指标正常。这是他们接受CAR-T治疗后的第四年。“这个结果令人振奋,说明用免疫疗法治愈实体瘤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李宗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