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从药品研发到成为产品的漫长过程,究竟还有哪些不得不做的事?
发布时间:2019-05-10 报送来源:上观新闻

5月9日,在黄浦区举行的首届健康中国思南峰会上,来自医药界、投资界以及保险界的大咖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了一个问题:“面对从药品研发到成为产品的漫长过程,究竟还有哪些不得不做的事?”

政策、成本、创新机制,正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需物价、医保等多项措施跟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奕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直言:“一项研究如何服务于社会大众?需要技术驱动和政策驱动。在医疗行业,常常会发现在实验室‘玩’没问题,一旦到市场却处处都是禁锢,每迈一步就是犯规。只有政策迅速跟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才真的来了。”

程京说,无论研制药物、试剂还是设备,第一关要通过国家药监局的监管审批,我们这些年也亲眼目睹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程序加速。有了药监局的批文,表明安全、可靠,可以进医院。但医院要问:这个东西价格怎么定?问题在于,中国各个城市的医药产品物价还没有做到互认。

比如,产品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物价局的审批之后定了物价,到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还要走同样的程序,等很长时间。建议在一个城市审批过之后,其他地方就可以备案,不要再花时间做重复性劳动,可以根据地区差价直接定价,这样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千难万难物价批了,新问题又来了,支付怎么办?医保能保到什么程度、是国家保还是商业保险保?而目前,国家医保基本很难支持创新的产品。也因此,只有物价和医保或商保跟进以后,新药研发的春天才会来。

审批、社会资本等合力降低制药成本

除了政策机制层面的突破,专家们还普遍聚焦“如何降低制药成本”的问题。

国投创新医疗健康首席专家何如意介绍,在美国,一个新药的诞生需要投入10亿、甚至20亿美金,花上10年时间。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数据。目前这种监管模式,始创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60多年成本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的监管模式都已难以延续了。中国当下在推药品的“有条件批准”,以改变目前审批的要求,把时间缩短、耗费降低,将一些急需的药品尽快投放市场上。这样老百姓受益,也降低了制药成本,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药品研发早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也显得尤为重要。来自国泰君安的温治表示,科创板现在有23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超过总数的20%,还是相当可观的。其中有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比例的55%。国泰君安通过长期的投资者判断,服务了基本上多有国内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希望可以发掘出未知的市场和更好的医药企业,助力其成长为国际企业。

在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挺军看来,全球健康产业基本分为三个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美国,商业健康险支付占30%;第二种模式是英国的模式,完全垄断的超低医保;第三种模式是德国的模式,即社会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光靠国家财政支付很难维系,一定还是要靠更多的商业保险做辅助。

创新解决转化医学“最后一公里”难题

也正是着眼于提升从药品研发到成为产品的过程,黄浦区政府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着力在思南地区打造一个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医疗健康领域“新硅谷”——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

在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看来,一款药物从研发到真正上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后续的许多环节更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我们目前大量后期临床的深度研究还是要依靠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完成。”瞿介明表示,目前瑞金医院在转化医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类疾病,包括肿瘤类、心脑血管类以及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而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的成立恰好能帮助解决转化医学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产业园区可以帮助已经研发成功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甚至是治疗方案实现迅速落地转化,在更短时间内造福更多病患。

北极光创始人邓峰也十分看好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的未来潜力。“借助于科创板这样的一些新兴机制,生物医药企业不必等到盈利才能上市,也使得他们一些极具市场价值的新药可以融到更多资金。”

今年1月以来,园区首批项目已正式启动。由上海永业集团打造的众创空间品牌“奕思创(E-STRONGER)”位于思南公馆的首个项目和上海广慈纪念医院已完成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智慧医疗研究院、欧姆龙医疗器械等项目已完成签约。上海永业集团董事长戴金梁表示,奕思创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吸引了超80%的企业入驻,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