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做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不为“帽子”出国镀金“土博士后”邵洋洋留沪搞科研
发布时间:2019-04-16 报送来源:中国上海 解放日报

前不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邵洋洋拿到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发放的第一笔补贴,入选人员将连续两年获得每年15万元资助。上个月,上海发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意见“25条”,提出“在各类评审评价中,对本土培养人才和海外引进人才平等对待”。

国内也能做前沿探索

31岁的邵洋洋有着光鲜的履历: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在“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列第二名,她本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凭借这样的履历,她本可以前往国外一流实验室工作,几年后再回国,等待她的很有可能是一顶海外引进人才的“帽子”和相应的高待遇。她也确实认真考虑过,还请导师覃重军写好了推荐信,但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

“20年前,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基本都在国外,但如今在某些领域,中国也能做出前沿探索。”覃重军说,邵洋洋继续留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以第一作者在《细胞研究》《美国化学学会合成生物学》和《自然实验手册》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

研究所鼓励“十年磨一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院士说,所里为邵洋洋破格提供副研究员的最高待遇,本来博士后需要至少工作两年才有资格被聘为副研究员。一直以来“土博士后”的待遇不及海外引进人才,“不管戴了什么人才‘帽子’,只有做出成果才是硬道理。”

不看“帽子”,只重能力。在邵洋洋被“破格”聘用前,海外经历就不是研究所聘请研究组长时的加分项。这样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对于研究组长没有论文数量考核,而是鼓励“十年磨一剑”。相应地,绩效工资也是根据5年一次的评估浮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成长很快,去年底全所52个研究组有一半被第三方国际专家评估为优秀。

去年12月,覃重军团队与合作者再创国际首例单条环型染色体酵母,论文的第一作者依然是邵洋洋。“留下来也可以做国际一流的研究。”邵洋洋希望尽快出台上海科改“25条”细则,让更多“土博士后”不必为了一顶海外引进人才“帽子”非得出国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