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科技人员“松绑”
发布时间:2019-03-22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报

国务院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58.5%,已逼近十三五规划中60%的预期目标。但我国在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该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科技话题。

创新仍需进一步“松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李林表示,今年1月22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其中一系列顺应科技创新规律、现代科技治理规律的重大改革举措,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拥护和欢迎。

但李林认为,仍需进一步为创新“松绑”。他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松绑”措施为例,希望这一政策尽快辐射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四类国家科技计划,并将各省市自治区同类项目和资金一并纳入,同时完善有利于科研机构自主权扩大备案工作的部委及省部等联动机制。

李林代表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中仍面临若干掣肘,“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在李林代表看来,“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还要懂管理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赋予实验室更多自主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呼吁,应该赋予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发展方向、科技资源使用和用人机制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已从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而国家实验室就是要解决国家的科技核心竞争力问题。目前,国际上科技前沿和高地的竞争十分激励,稍不留意,就会失去最佳发展时期,失去领先的地位。

王建宇认为,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的科技发展决策和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大国家实验室的用人自主权,打破地方及原单位人事围墙,鼓励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优秀人才在原单位和国家实验室自由双向流动和必要的双聘机制;国家实验室应与大学、其他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功能上的补充机制、成果上的共享机制以及人才上的流动机制,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科研体系的整体效能。

“包干制”“放管服”结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要把“包干制”和“放管服”结合起来。“包干制”是一种“放”,但“放”不是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会发生变化。他坦言,我国在创新生态、科研生态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部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撑、提供环境、提供保障,让他们少为“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问题所困扰。

王志刚表示,要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信任与监督并重。“当然,我们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激励为基础。”

同时,要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操守,使得全社会特别是科技界有崇尚科学、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并且能够一心向学的状态。

“通过改革,来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积极性、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获得感。”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