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科技园蓄势提升能级
发布时间:2019-01-23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文汇网

办公场地由100平方米扩容到1000平方米,一直到现在成为多家大型药企原料药的供应商,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李惠2011年创办的博悦生物医药公司,2019年将从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毕业”。仅在2018年,容量并不很大的华理科技园就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离开园区“展翅高飞”。

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又新成立了复旦—新再灵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这也意味着,复旦又一项重量级大数据科研成果平稳“落地”。过去两年,复旦科技园新增联合实验室17家,累计吸引企业投资3.5亿元。

充分体现大学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堪称样板:目前在上海有七个分园,全国共13个分园,两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两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毕业和孵化企业的销售收入共计33.29亿元,在园企业税收1.38亿元,就业人数4627人。

而在沪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一张响当当的产学研名片。最新统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约有2000家企业,其中80%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密切相关,年产值超过380亿元。

激发一线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助推创新孵化,如今走进沪上多所高校的大学科技园,记者感受最深刻的是这里的热度——高校科技园创新的热情,一直在升温,并不断向周边辐射。

大学科技园各具特色牌,各有创新之处

一头联系大学、一头面向企业,处于二者中间的大学科技园就像一个“托盘”,适时地“托”一把,让大学的优势学科、一流学科与产业更好对接,一个个实验室的成果就能“孵出”一家家高新科技企业。

复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介绍,两年前,为助力更多复旦大学优秀成果“走出去”,一种新的运作机制应运而生:由学校、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三方共建联合实验室,主要聚焦创新孵化。

“这个平台主要解决一件事,把教授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对接。项目依托平台开展运作,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麻烦,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而企业的诉求,通过平台也能实现精准匹配。”王伟记得,复旦大学化学系一位教授的药物研发成果,就是通过大学科技园平台,与江西一家制药企业成功对接。当这家制药企业和复旦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在科技园挂牌之时,企业已投入5000万元首期投资。

上海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松宁介绍,上海交大科技园初创十年孵化了2000多家企业,现在在孵企业达231家,2018年有两家企业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打通校内外成果转化通道,除了理顺体制机制,还需要一批既熟悉产业又懂科研的人才,弥合科研和产业需求之间的隔阂。上海交大科技园的做法是:让学校最容易出成果的学院副院长,来科技园挂职总经理助理;科技园工作人员参与学院日常科研管理。杜松宁说,“有了这样的机制,产业要什么,科研有什么,双方都一清二楚。”

为最有双创潜力者搭建平台,让优质项目“浮”上来

大学里最具创新潜力和科研能力、最有创业闯劲的是年轻师生。如何点燃青年科研人员的双创热情,沪上不少大学科技园在精准服务上下大力气、做足文章。

“深耕之下必有回响”,高校大量科研成果都产生于各学科院系。把最具转化前景的优质成果“挖”出来,在复旦大学,这套筛选机制已经成熟运作:复旦科技园通过与学校科研院所对接,每年遴选“复旦之星”。从全校几百个科研项目中初选出50个,最后精选出10个项目与市场对接。

华东理工大学率先理顺了大学科技成果的产权关系。华理科技园负责人姚磊说,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让校园里有潜力的科研成果获得更多支持,是大学科技园的使命。华理科技园除了成果转化,还发挥着交流平台功能。去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创建的浦景化工从华理科技园成功“毕业”,前往金山区独立建厂。这一项目由博士生通过科技园平台了解到教授的项目,并购买了课题组的一项技术,最终在科技园成功孵化。

对接国家战略,让更多优质成果辐射带动长三角

新的一年,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知识效应溢出明显的大学科技园,沪上各大高校都在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方面开拓新思路、谋划新举措。

过去十多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域的总产出年均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3%。“目前,入驻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企业中,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咨询类企业占八成,对接的都是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大勇介绍,正在打造“环同济”升级版,将进一步聚焦新兴学科领域,学校与杨浦、虹口、普陀、嘉定等区都有拓展新领域的合作项目。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多高校科技园陆续出台新动作。上海交大科技园最早发挥溢出效应,已在浙江杭州、嘉兴、长兴、平湖等地,江苏常州、常熟、泰兴等地设立科技园分园。从上海交大科技园孵化长大的慧驰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将生产基地拓展到江苏,还在当地成立了国家级工程中心,“研发、销售两头在上海,工程生产辐射到周边地区,这是未来上海高校科技园孵化企业的一种模式。”杜松宁说。

从复旦科技园海门基地到花桥·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宁波复旦创新中心,王伟介绍,复旦科技园将继续实施知识服务、资源整合、国际化三大战略,以社会化运作模式开展源头创新服务,探索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