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牵头获奖项目数创近年新高 29个项目体现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成效
发布时间:2019-01-09 报送来源:中国上海 解放日报

1月8日,上海共有47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这些获奖项目中,上海牵头完成的有29项,是自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三大奖总数控制在300项内以来,牵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体现出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效。

在高等级奖项方面,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本市参与完成1项(专用项目);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本市牵头完成1项(专用项目),反映出上海科技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上海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是海军军医大学侯立军、蔡建明、戚中田等人完成的专用项目,它创建创新了颅底创伤、舰船外科、水下冲击伤救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颅底创伤具有“看不见、达不到、定不准”特点,以往临床多进行保守治疗。侯立军团队围绕这个国际难题开展攻关,使颅底创伤变“不可治”为“可治”,填补了国内外多项颅底创伤手术空白。他们还将医院先进技术转化为舰船外科适宜技术,发明的便携式一体化神经内镜不仅解决了批量舰船伤员手术难题,在基层医院和突发事件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比例为“七取一”,竞争格外激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均有斩获,实属不易。

在科技研发和应用领域,上海多个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例如高性能特种编织物,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开发等领域的特需产品,其精确成型技术与装备长期被欧美俄垄断。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团队攻克了5类特种编织机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深海实时通讯绳缆和海洋伪装绳在“蛟龙”号深潜和近海海洋监测、科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的锚泊绳缆和深海钻探超高压管已应用于国产航母、“981”海洋钻井平台。又如大尺寸激光薄膜元件制备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强激光发展的瓶颈,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经过多年攻关,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邵建达团队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中取得最好结果。这些技术已应用于“神光”系列装置和拍瓦级装置,满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