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 | 优化环境协同共享,嘉定打响科技服务上海先进制造品牌
发布时间:2018-11-27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解放日报

 

桑塔纳,一个让中国汽车爱好者魂牵梦萦的名字。35年前的春天,国内首辆桑塔纳在嘉定安亭的一处旧厂房里由工人手工组装完毕,这款方头方脑的汽车很快风靡全国。如今在同一片区域,平均时速205千米、最高允许时速327千米的“上”字形F1赛道上每年都可听到“陆上最强”的发动机轰鸣;在附近的部分路段上,过往的人们则已对能识别红绿灯并停车、识别车道并转弯的自动驾驶汽车习以为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上天后反复播送《东方红》乐曲,这台播放乐曲的设备就是由当时位于嘉定的上海科学仪器厂生产的。如今嘉定再度和卫星事业结缘,不久前刚刚上天的“嘉定一号”是我国首个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翔云”的首发星,由落户嘉定南翔的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而成。“把卫星起名为‘嘉定一号’,是一种回馈和感谢。”企业方表示。 

上海西北部的嘉定区,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传统”和“现代”,发展历程中深埋了“科创基因”。“60年前的1958年,嘉定被确定为上海科学卫星城。现在的嘉定,是一座融合了科技+人才+产业新高地的创新活力之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嘉定都会与兄弟城市共同联动,让科技创新高度、速度和浓度进一步提质增效。”嘉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嘉定将聚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四大新兴产业,进一步通过政策导向、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资源共享、集群协同创新、氛围营造等举措,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呈现新局面。 

破解“钱如何变纸”与“纸如何变钱”两大难题 

如何吸引科研院所落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助力他们出更多成果?院所成果难以走出“象牙塔”,政府部门如何推一把?在科技创新产业化的过程中,嘉定区力求破解“钱如何变纸”和“纸如何变钱”这两大难题。为构建“钱—纸—钱”创新生态圈,嘉定探索科创院地合作的新模式,新建了院地合作共同推进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厘清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的角色定位:院所、高校等是创新主体,政府是“后勤部长”,要做好人才服务、政策扶持等工作,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把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成地区综合竞争力。 

在2016年的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嘉定区正式发布了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建设规划,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涉及菊园新区、徐行镇西部和嘉定工业区部分区域。在土地供应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情况下,嘉定区全新规划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靠的是长远战略眼光。从2007年起,为推动科研院所回迁嘉定发展,嘉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了1800亩土地,并通过科研用地的方式进行划拨,在发展空间上大力支持科研院所。按照嘉定土地价格折算,这些土地的价格至少得200亿元。不过,这200亿元机会成本“花”得很值,一些曾因各种因素出走的科研“国家队”如今纷纷“回嘉”。 

如今,嘉定已形成“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七所高校的集聚规模,还有汽车风洞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为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嘉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通过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有力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自2015年以来,嘉定已连续实施两轮科创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推动建设了40个科创中心重点项目,并建成启用了嘉定创新创业大厦,形成了一批集应用研究、工程服务、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功能性平台,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科技较好地支撑了产业发展。至2017年末,嘉定共建成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家,其中国家级6家(含国家级分中心),高新技术企业825家,总量均名列全市前茅。 

科研院所和市场、企业对接不紧密、成果难以走出“象牙塔”。为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嘉定区围绕产业需求导向,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专项规划引导——院所创新突破——企业转化应用——特色园区承载——产业基金支撑——创新人才驱动——政府精准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自循环”。通过院地合作,嘉定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为不少科研成果找到了“婆家”,同时也帮助大量陷入发展瓶颈的企业获得了科技支持。近年来,国内首条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纷纷开工建设。 

“科创成果产业化很不容易,多因素环环相扣、综合作用,才能实现飞跃。我们通过深化院地合作,努力把自主创新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转化成品牌产品、企业利润,转化成地区综合竞争力。”嘉定区领导表示。 

“科创基因”助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地 

嘉定是老牌科技城,同时又是老牌汽车城。“科创基因”对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助推作用,在汽车产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958年,上海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嘉定诞生;1984年,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落户安亭;新世纪初,上海国际汽车城落子嘉定……改革开放以来,嘉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要原因便是和汽车产业结缘,“汽车基因”深深根植于嘉定的发展脉络。 

早在1993年,位于嘉定的上海大众年产轿车就突破了10万辆,占当时国产轿车产量半壁江山,国产化率超八成。“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嘉定,以其开放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前来投资设厂,德尔福派克、大陆泰密克等龙头企业集聚。“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这句话被写进了嘉定区2035总规里。目前,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6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00多家汽车相关研发机构、3万多名汽车专业人才集聚嘉定,汽车产业已是嘉定的特强产业。 

不过,“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考量的不仅是传统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度,更看重是否能融入、引领汽车产业“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如今,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方案、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又给嘉定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嘉定汽车产业正在从“秀肌肉”向“秀智慧”转变。2015年,投资15亿元建成的汽车·创新港投入使用,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2016年6月,由工信部批准的国内第一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嘉定启动。该封闭测试区拥有丰富的测试功能场景和通讯技术,可为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和V2X网联汽车(即“Vehicle to X”,指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提供数十种场景的测试及演示。 

今年3月,全国首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在嘉定发出,嘉定还在安亭率先划定了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开创了全国先例。如今,嘉定已有11.1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推进乘用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测试。“只有通过大量道路测试,自动驾驶汽车才能不断完善工艺和技术,开放路测让自动驾驶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业务规划部主任工程师李霖说。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最近落户嘉定的车企也动作频频:上汽大众MEB电动车项目在安亭建设新生产基地;造车新势力中的“黑马”、研发中心位于嘉定的电咖汽车长续航力车型EV10Pro300已在上海启动预售……嘉定汽车制造目前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引入了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新能源车核心产业链逐渐形成。 

“科创基因”对于产业发展的助推,不只体现在汽车产业上。利用科研院所集聚、产业化空间广阔、产业链配套完善的优势,嘉定致力于提升“纸变钱”的能力,如今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转化的科技型企业近300家。做核安全检测的新漫、做激光雷达的禾赛、做燃气轮机的和兰透平,这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都在嘉定生根落户,这些创新企业都属于嘉定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年轻的“联影医疗”是嘉定四大新兴产业领域的一家“明星”企业,成立7年来,联影在国内PET-CT和中高端DR市场的产品份额已位居头把交椅,并叩开了英国、日本等海外市场的大门。目前联影已成功完成A轮33.33亿元融资,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此外,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等四大新兴产业企业均已在行业内站稳领先地位。 

目前,嘉定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共有93个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放,向包括车企、新兴产业企业在内的各类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对接、产品试验、检验测试等平台。今年1-9月,嘉定区企业专利申请量10384件、授权量7390件,同比分别增长19%和35.2%,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10月,嘉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5.5亿元,同比增长107.6%。截至目前,嘉定有高新技术企业825家,占上海市的11%以上,有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7家次,建成各类企业技术中心256家。 

产业转型的“精准度”,嘉定用数据说话。去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3.1亿元,同比增长17.2%;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达372.7亿元,增幅达26.7%。今年1-10月,嘉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7.7亿元,可比增长10.2%;四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7.2亿元,同比增长22.5%。“翻译”一下这些数据,就是实体经济中越核心的部分、科技含量越高的部分增长得越快。 

2017年,嘉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919.9亿元,占全市比重17.4%,在“十二五”末15.8%的基础上提升1.6个百分点,总量规模稳居全市第二。2018年1-10月,全区规模工业再次呈现健康有序发展态势,产业增速保持4.2%增长,制造业大区地位巩固。 

科创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也提高了嘉定的“经济密度”。去年,嘉定全区11个产业园区平均产出率162亿元/平方公里,远超全市标准。其中,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区每平方公里产出分别达282亿元和122亿元,均为全市前列。 

全方位服务,让企业院校成为新的创新技术策源地 

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为让创新主体心无旁骛从事研发,嘉定区提供了细致贴心的全方位服务。 

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共17层,里面除了有11层创新创业单位入驻区域外,还有提供培训的“双创学院”、打通资本与双创对接通道的“天使投资人中心”、可进行项目路演的“双创活动中心”、汇集多个政府服务窗口的“双创服务大厅”等,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双创服务——去年9月,嘉定创新创业大厦在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正式启用。在这栋楼里,双创全流程中的难题可“一站式解决”。

嘉定创新创业大厦位于嘉定菊园新区平城路1055号,靠近陈家山路,毗邻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北站,交通便利。一层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汇集嘉定区科委、经委、人社局、住房发展公司等政务窗口,以及财税金融、知识产权、商标法务等中介机构服务窗口组成办事大厅。二、三层为创新创业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嘉定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成就和规划。四层是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为各类双创培训、会议、路演等活动提供解决方案。十六层是双创学院,为双创企业提供股权架构、公司治理结构、投融资、辅导上市等培训,每年提供12次免费课程,还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方法培训。十七层是天使投资人中心,集聚国内外众多创投机构,投资人可在此单独约见创业者。其余楼层则为创新创业孵化聚集区。 

以创新创业大厦为核心,嘉定区还在周边打造了一个“双创街区”,街区将和大厦同时启用。该项目由嘉定区政府联合清华控股战略功能平台——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双创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街区内配备了双创人才公寓、创客咖啡馆、超市、健身房等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以街区形态汇聚清华双创资源,发挥嘉定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科研院所集聚、产业化空间广阔、产业链配套完善的优势,将打造成嘉定科创新地标。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嘉定分中心、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学院嘉定分院、清控嘉定创客学院、天使投资人中心等首批入驻机构集中揭牌。“‘双创大厦’、‘双创街区’启用后,通过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有助于科技成果更快更好转化为生产力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嘉定区领导表示。 

为促进四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嘉定区从加大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改造提升和产品示范应用等方面对相关企业加以扶持。根据嘉定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嘉定对新引进的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或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内资项目,按照一企一策优先安排产业用地、专项资助和人才激励政策;对于四大产业集群的产业化项目,达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要求的,经认定按照企业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扶持;经认定新引进的重点企业,购买区内土地用于生产、办公的,对征收的土地出让金视其对区贡献给予奖励,最高1000万元。 

嘉定还推出了四大产业政策扶持项目,今年有17家企业申报项目26个,经评审认定9个企业的15个项目获得扶持资格,如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知识产权贯标体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总扶持资金380余万元,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除有特殊拨付进程限定外,这些项目扶持资金将于近期发放。 

人才政策方面,为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嘉定从今年开始以五年为项目周期分批分期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每年遴选20名左右青年英才和20个左右创新项目重点扶持、跟踪培养,到2023年力争培养一支100人左右的高素质青年英才队伍,带动实施100个左右重大创新项目。嘉定青年英才分创新创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应用技能、社会治理等类型,具有突出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可获最高10万元项目资助。今年6月,嘉定区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并发布《关于实施“双高”人才计划,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再次吹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角。根据“意见”,到2020年,嘉定全区人才总量力争达40万名,人才资本贡献率力争达60%。所谓“双高”人才,是指嘉定区“建设产业人才高地、打造科创人才高峰”过程中需要的各类人才。截至2017年底,嘉定区人才总量达35.84万,比2014年增加了8.85万人,年均增幅超过8%。 

以不久前刚刚成功发射的“嘉定一号”卫星为例,在“嘉定一号”背后不仅有研发人员的汗水和心血,也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2015年8月,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南翔的上海古猗园经济城。公司入驻后,经济城帮助落实了在南翔商务中心区昌辉大厦内14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提供二年免租优惠政策。公司入驻前二年,由经济城出资,免费提供18套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寓房,这两年再给予数十万元住房补贴,解决了近40位科技人才的住宿,还为25位科技人才申请了嘉定区创客客栈补贴。此外,经济城还安排专人对人才公寓进行维修检查、意见回访,并协助办理人才居住证。此外,南翔镇还通过镇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委托职业介绍部门为企业提供招聘渠道,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为企业代办职称相关事务。如今,公司先后已有2人被评为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有3人取得了嘉定精英人才服务银卡,人才团队日渐充实。 

聚木成林,协同打造创新要素集散地 

科技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而要借八方之力。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东接大虹桥商务区,西与江苏昆山、太仓接壤,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定正积极深度对接长三角兄弟城市,在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其中,科创战略协同发展是嘉定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今年5月21日下午,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嘉定区联合发布《关于打造嘉定区、昆山市和太仓市协同创新核心圈行动方案》,苏州市、嘉定区、昆山市、太仓市签订了《关于“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形成“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基本格局,打造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到2020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GDP总量将超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超20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低于3.5%,绿化覆盖率将达40%以上。 

根据方案,“嘉昆太”三地将适时启动协同创新核心圈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综合交通、优化公共服务、生态治理、重点城镇圈等各专项规划也将启动编制,加强规划层面的统筹协调。依托“嘉昆太”雄厚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新氛围、丰富的平台载体和强大的人才总量,三地将搭建“嘉昆太”区域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积极推进创新主体的研发成果在共享平台和载体上进行中试、孵化、进而推进产业化,同时联合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创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地将聚焦安亭汽车创新港与花桥国际商务城,嘉定工业区与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教新城等区域连接点上的重点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探索建立产业集群合作共建示范区。 

除了和苏州的联动协同,嘉定还和温州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年7月,嘉定区与温州市签订推进更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多领域探索“空间折叠”,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根据协议,未来两地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将探索科技创新资源共用、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比如设立科技创新园区(基地),推进温州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在嘉定设立研发中心,引导嘉定企业在温州拓展生产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合作机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在产业合作领域,双方将引导两地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比如突出温州市汽摩配产业、电气产业和嘉定区汽车制造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的优势,鼓励两地重点行业协会定期对接,推动新兴产业合作发展。 

11月15日下午,上海市嘉定区、浙江省温州市召开推进更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交流会,联合发布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等10大举措,汽车产业链创新联盟等12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双方共同建设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 

据了解,双方将在嘉定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把“产业飞地”提升拓展为深度融合示范区。温州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来嘉定共享科技资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同时,双方将在温州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嘉定企业可以在温州拓展生产基地,招商引资项目可以落户温州。在企业注册、行政许可互认衔接、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双方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建立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方面,在温州市创新券、嘉定区双创券通用通兑的基础上,双方将进一步围绕科技成果拍卖、技术产权交易、要素资源对接、知识产权交易,搭建常态化科技成果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同时共同推动上海市、浙江省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经验进一步在两地推广共享。 

“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各方立足自身特点通力合作,把‘发展蛋糕’做大,各方就能分得更大的一块,有利于放大各地的优势、弥补各地的劣势,实现共赢共荣。”嘉定区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