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之小结篇:上海科创水平到底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8-11-02 报送来源:科way

为期四天的浦江创新论坛在昨天落下了大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浦江论坛举办的第十年。

这十年,是中国特别是上海科技创新的十年,也是变革的十年。那么,上海如今的科创水平到底如何?在本次论坛上,几份评估科技创新水平的报告也一一亮相。我们不妨从这些报告中来一窥究竟。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浦江论坛上共发布了八个智库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2018胡润上海技术转移机构榜》是首次发布,另外还有《2018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8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8》《2018π指数系列报告》等重量级报告,在这里小编择其一二与诸位看官说道说道。

报告一:《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8》

破解科技和金融“两张皮”上海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8》显示,上海初步建立了以政府多元投入、科技信贷服务、市场化创业投融资等为主的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创业投资市场规模位列全国第三。

报告指出,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凸显。截止2017年底,上海市各类创业引导基金共有20支,市级引导基金两支,区级18支,参股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212支,参股子基金已投资项目多达2445个。培育出了找钢网、沪江网、挂号网、平安好医生、威马汽车、壁虎科技、花加、钛度智能等明星企业。

上海形成了区域性与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其中,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融资服务试点平台建成22家。 同时,上海金融优势服务科技创新的动能不断加强。截至2017年底,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牌照的科技支行7家;银行自身发展定位与服务科创企业的科技特色支行89家;设立专属科技金融部门11家;银行科技金融从业人员超过1483人。包括上海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均推出了科技信贷产品,可以说,商业银行的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相对的,政府对科技信贷的监管体系也更加优化,担保、信息共享、征信等配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报告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研究发布的专题报告,本年度报告是第四份关于我国科技金融生态的研究报告,研究时间历时一年。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oP9wA36O5FZs10vCxptFFUtCoFxdYLNlKxt8ria29py1iaGGE6NbEJbo1olqR4X93IF5WfCjrF35NGoYcXmjFUg/640?wx_fmt=jpeg

报告二:《上海市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对众创空间内入驻的企业团队进行了统计分析,横向比较了上海各区域对众创空间不同的扶持政策,以及上海众创空间相较于国外不同的生态体系、服务功能等,主要体现为四大亮点:

一、由“量”到“质":上海市众创空间的数量在2015-2016年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两年间成立的众创空间占比达到49.1%,但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众创空间发展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最终渐渐形成强者越强,弱者淘汰的局面。

二、盈利水平提高,可持续经营模式仍在摸索中:与2016年相比,2017年众创空间300万以上收入的占比提高了16.2%,综合服务收入占比增加12.3%,这说明上海市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大部分众创空间仍存在专业人员和导师配备不足、帮助企业融资能力弱、依赖于政府资助而自身竞争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亟需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从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性盈利的经营模式。

三、入驻创业团队规模较小,聚焦三大高新技术领域:上海市众创空间入驻企业规模基本偏小,超过六成的创业团队小于10人,且创业方向聚焦于前三大高新技术领域是电子信息(64.4%)、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10.1%)、先进制造(7.6%)。

 

四、国际化发展特色鲜明:“引进来”成为众创空间的一大特色。超过六成的上海市众创空间提供国际合作的服务,2017年共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712场。从外沿来看,诸如Plug&Play、WeWork等国际知名众创空间入驻上海;从内涵来看,上海积极吸引外国人在上海创业、引进国外项目,2018年开始发放针对海外创业者的“创业签证”。然而,上海市众创空间在“走出去”上仍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够、专业化不足的情况。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oP9wA36O5FZs10vCxptFFUtCoFxdYLNTtuXbW6LYQZXW2Dfc4YzsiapPcqlb73oY3QpJfWQAZEhGBMQej5RBIw/640?wx_fmt=jpeg

报告三:《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

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85.63%,提高了1.59个百分点,由全国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

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开展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在多个维度均名列全国前列,仅略逊于北京。其中上海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第一位。

报告指出,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基础,上海科创能力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并协同发展,在创新人才和人力资本聚集水平、创新创业投入规模和强度、知识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技术成果传播和扩散效应,对国内乃至国际的创新辐射力均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oP9wA36O5FZs10vCxptFFUtCoFxdYLNLzCa6BibA1kJj5z4B9DpUfBEtdP9zfoWDnqBKsu2LYvibNlrRNyibNicOg/640?wx_fmt=jpeg

报告四: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面向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线科学家就他们愿意工作、生活的“理想之城”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是全球科学家最希望工作的中国城市。

在关于全球科学家最希望工作的城市的调查中,上海在5个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一(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约有1.8%全球受调查科学家把上海作为其理想工作城市的第一选择。他们的理由是:上海能提供较多的科研工作机会和科研基金支持。其中,上海在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方面超越了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其次,上海的优势还包括领先科研机构、科研工作机会、高技术产业和科研基础设施等。

 

在关于全球科学家最希望居住的城市的调查中,上海排名与深圳并列国内城市第3位(排名依次为:杭州、香港、上海深圳并列、北京),约有0.9%全球受调查科学家把上海作为其理想居住城市的第一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科学家的跨地域流动倾向更强。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受调查者中,有40%表示在有合适机会的情况下有一定意愿来上海工作和生活,其中19%意愿较强。副教授及研究学者是流动倾向最强的学术职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oP9wA36O5FZs10vCxptFFUtCoFxdYLNQ1qbcMMD3A5fwVcLicHMMNaNB0hMo0Pdu8iahZ2yt6J42gYLI0pIte3A/640?wx_fmt=jpeg

报告五:《2018π指数系列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健康科技智库发布了关于中国原创科研评价指数评价指标π。π指数将客观评价领域内机构的科研产出数量、质量和贡献。

根据这一指标,全球π因子TOP10中,哈佛大学以π因子276.42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机构;中国有1个机构入选,为中国科学院,π因子为74.17。在全球π因子TOP100机构中,中国机构有5个,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在学科领域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引入了机器学习的方法,在挑选的11个学科领域的相关论文从122种刊中进行提取和分类中发现,美国占绝对优势,其中,哈佛大学在10个学科领域进入TOP3,占据绝对优势。中国在5个学科中发文量进入TOP3,这5个学科分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与发育、营养与健康、肿瘤学、植物学,其中,中国科学院在植物学科领域排名第一。

运用π指标,研究团队分析2012年-2016年的π指数后发现,中国年度论文量有明显上升,年均上升约250篇,中国年度发文总量在世界上的占比也保持逐年上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joP9wA36O5FZs10vCxptFFUtCoFxdYLNoyFiapsaukI1RL1rgc4j5Ub13ZxAwbpic5Jia0kFSEO0Ad9YSf6E8Stjg/640?wx_fmt=jpeg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送来的N份《报告》速览。总结一下,上海在我国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已是毋庸置疑,其总体特色呈现出:金融强劲、创业风格洋气、基础雄厚、宜居宜业等。创新和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期待明年上海交出的科创答卷。

2018浦江创新论坛,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