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高速流动,浦江创新论坛大咖详解城市新题
发布时间:2018-10-29 报送来源:上海科技 上观新闻

 

22个月前,在上海坐地铁,已经可以刷嘉兴的公交卡;4天前(24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建成通车。

这琐碎日常的行止细节,与举国之力完成的工业奇迹之间,一条脉络,隐约浮现——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还是粤港澳剑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湾区,都在清晰表明,单体发展与城市集群发展并行,成为大势所趋。

在往年及今年即将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场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革命”,在众多专家激辩间,有迹可循,敬请聆听。

城市单体发展,也需“多重奏”

当前,在创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而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仲量联行曾发布其研究部门追踪多年的城市竞争力深度调研,涉及300个可变性指标,其中10%与创新有关,令人关注的是,这一占比已经比过去翻了一倍,可见其直接的创新要素在城市发展的权重不断加大。

更有统计标明:全球GDP的50%,由全球300个最大的创新集群创造,其中城市比重增加。“创新环境必备七大要素。”仲量联行全球研究总监罗斯玛丽列举:人才、信息、创意、空间、数据力、交通运输、资金……这些要素的集聚方式,应是每个城市的“自变量”,方可得到最优解。

上海,正在走怎样的路?上海社科院专家王战教授分析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自变量”。中心城区700余平方公里,非中心城区6000余平方公里,这一“区隔”,令上海有更大空间演绎独一无二的创新“多重奏”。    比如,杨浦区依托区内十多所高校,成功从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与硅谷之道异曲同工;松江与浙江之间的高速交通成为“科技走廊”,沿线孵化大量新兴科技企业,产值增长200%左右;浦东张江地区,包含信息技术及医药技术的两大核心创新点,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因此,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继续用好这“创新战略空间”是关键。

区域创新发展三大题:错位、协同、持续

通过连接长三角,上海还可以发展跨区域的创新走廊空间模式。“在松江区通往杭州的G60公路沿线,已经形成一条科创走廊,沿线分布着3000多家企业,”王战一一细数。

当前,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已成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眼前和长远挑战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突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努力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集聚地,聚焦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不断推动产业链和跨行政区的融合发展。

在本次浦江创新论坛的区域(城市)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科尔尼公司合伙人迈克尔·大卫,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等多位专家,将重点聚焦两大区域发展,纵论如何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流动,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发展的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论坛开始之前,吴志强院士已有精彩“预告”:数据显示,长三角也是全球人口最多、产值最大的城市群落,而不是“世界排名第六”。与此同时,长三角的人均经济和创新浓度指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他看来,长三角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应是品质提升,要把加强产业发展的创新浓度和智力密度放在首要位置。

不变之道,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力

“上海是座有魔力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团队成功吸纳了欧洲合伙人,并与海外运营团队合作,在开拓国内市场前,成功打入了欧洲市场,”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中,在崭新领域保险科技创业的沙湖信息负责人徐敏杰这样说。由于技术产品理念较新,他们选择“出口转内销”的发展路径,6个月内在海外落地开花,与欧洲前五大保险公司中的三家签约合作。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行,创新的“新坐标”体系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模式、融资方式、消费方式、创新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这六大板块在全新动力机制作用下,完成新体系的构建,推动着“智慧经济”发展。其中,全球坐标轴日渐显性。中国企业的创业探索、政府的管理创新,不仅面临内视到外展的转变,更开始面对一道新题:无论是城市单体发展,抑或集群创新,当面对世界性技术、资本大潮,什么是核心之道?

在专家看来,和而不同,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辐射能、形成不可复制的策源力,才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即将展开的浦江创新论坛,我们期待更多精彩争鸣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