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 | 沪打磨AI城市管理绣花针 徐汇上线智慧公共空间管理平台
发布时间:2018-09-26 报送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虽然直到现在,人工智能(AI)还远不能“像一个人一样思考”,但是这并不要紧,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同时不必非得“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管理一座城市。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荟萃了全球顶级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他们的思考显著拓展了我们对人工智能前沿话题的理解,包括如何发展智慧城市。而上海也在用自己的实践,丰富着“AI+城市”的理念。

城市难题有了新出路

除了下棋、开车、讲笑话,人工智能还能以一个指挥中枢的形态,给城市管理带来新面貌。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行的差不多同时,举办地上海西岸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公共空间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它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公共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进行处理,为许多困扰城市管理者的难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比如,如果在滨江绿地丢了一个包,过去你可能因为毫无头绪的寻找而手足无措;但今后,只要让人工智能平台知道你的长相、穿着,以及包的款式,在快速检索监控画面后,人工智能就能找到你的活动轨迹,然后对照电子地图,定位出你丢包的确切时间、地点。从这个点出发,就很有机会顺藤摸瓜,发现包的去向。除了失物,另一个相似场景是寻找走失的老人和孩子。

而对管理者来说,通过分析视频,平台还能发现公共空间的安全隐患,小到遛狗人不牵狗绳,大到客流忽然出现异常拥挤。开放该平台的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徐立说,科技可以把看似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而且人工智能会不断进化。到2020年,西岸会真正通过一个综合性的人工智能平台进行管理。

在静安区,另一个人工智能城市管理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今年5月以来,该区已新布设20万个传感器,从而将感知与管理的触角伸到角角落落。比如,南京西路沿街垃圾桶内就安装了拳头大小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垃圾的多少。之前的数据分析表明,垃圾桶是否“吃得太饱”,与街面是否需要清扫高度相关。因此,有了这个传感器,环卫部门可以智能配置清扫力量,一改延续了几十年的“定时定点清扫”惯例,实现市容服务精准化、个性化。

未来:万物皆数据

说到人工智能,过去多年来的重点一直是研究“怎么让计算机能像人一样思考”。然而,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顶尖学者纷纷提出新见解。

全球机器学习领域权威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迈克尔·乔丹说:“我们非得模拟自身才能创造出有用的人工智能?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已经有几十亿人,何必再多一个。”乔丹认为,除了生物智能,地球上还有其他类型的智慧,比如市场机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开发更复杂的算法,更好地管理几十亿量级的对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2.0”概念。他说,当越来越多传感器出现后,它们会绕过人类,自主产生数据,这样一个独立于“物理空间”和“人类社会”的“信息空间”便形成了。“人工智能2.0”就是关于“信息空间”的知识工具。城市是一个超大系统,过去的研究方法都不够全面。但依靠“人工智能2.0”,引入城市“信息空间”概念后,就有可能掌握城市变化的整体规律。

这两位顶级专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事实上模拟的绝非是人的大脑,而是一个智能大系统。正如潘云鹤院士对“信息空间”所下的定义——当城市能够生产海量的可以利用的数据时,新一代人工智能就能通过学习数据,从而形成洞察力,并达到高效率管理的目的。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执行官汤奇峰说,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使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人工智能就是那枚“绣花针”。

在徐立看来,“万物皆数据”是一个趋势,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衣食住行、人车物景等传统的线下数据,将可以被人工智能抓取、识别。于是,它们第一次变成了一种“信息输入”,而只要输入足够多维的信息,人工智能就有可能给城市调度带来突破。

用生态优势推动创新

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性因素。上海要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范本,无疑需要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建树和突破。实际上,“AI+城市”在起步阶段,政府可以发挥作用,为人工智能创造出大量场景,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的发育。

5G等新技术,为城市打造智能感知网络创造了良好条件。汤奇峰预计,今年上海将新增50万个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关的传感器,明年将再增加500万个;最终,这个数字可能突破1亿,“数据高地势必带来人工智能的高地。”

而除了建设新一代感知网,上海还在努力用好存量数据,主要是打破“数据孤岛”,把分散在各部门和社会上的数据有机地整合起来。目前,作为数据流动的重要枢纽,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数据流通量占全国的50%,与交通、金融、电信、环保、气象、商圈、航运、旅游、科创等多元数据源实现了对接。

算法层面的突破对“AI+城市”也非常关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丹妮拉·拉斯在上海宣布,他们开发的一个新算法能将纽约的出租车减少80%:“如果这么多车辆被移出道路,城市交通就会更顺畅,污染也会大大减轻。”

在国内,类似的算法突破也在酝酿。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宣布,本月底,荣威旗下一款新车将正式上市,这是全球首辆量产智能汽车,其中包括“最后一公里”自动泊车功能,这也是该功能在全球的首次应用。而据徐立透露,商汤科技在开发机器学习的新技术,一个极富想像力的方案,就是让人工智能自主观看纪录片——一边“听”着解说词,一边“看”着画面,两相对照,就能自动学习理解世界,“人介入得越少,人工智能的最终影响就会越大。”

持续的创新,还有赖于生态系统建设与制度供给。本周,除了有一批企业宣布将在上海组建人工智能创新机构之外,上海还成立了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它将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打造,围绕共性技术和战略需求,建设七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对于上海在“AI+城市”方面的前景,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量级嘉宾普遍高度看好。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上海发展人工智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市政府也全力推进“智能上海”行动,这将深刻地改变这座城市的传统面貌,并将促成一个巨大的创新生态,让上海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