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才成长关键学段 打造“复旦本科”品牌给学生更高平台
发布时间:2018-09-25 报送来源:中国上海 解放日报

又是一年开学季,迎接复旦3700多名本科新生的,是一整套内容更丰富、选择更多元的培养方案——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学习后,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未来规划,迈向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种发展方向。历史系新生王悦一一仔细阅读,虽然才一年级,她已经暗暗将从事历史学学术研究确定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全社会对提升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复旦大学率先推出一系列举措,回归教学本源,聚焦系统性改革,意在重塑这一人才成长关键学段,打造“复旦本科”亮眼品牌。

“未来的本科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复旦大学想给出自己的答案。”校党委书记焦扬说。

荣誉项目课程

进一步激活校园学术氛围

揉一揉有些酸痛的脖子,哲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隋艺菲又一次在晚上10点半走出了数理逻辑的习题课教室,这已是本周第二次了。“每次习题课不知不觉就上到了教学楼要关门的时候,老师经常得跑去跟管理教室的师傅解释。”《数理逻辑》是哲学学院教授郝兆宽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对于“最怕数学”的文科生来说,上这门课要下大功夫,完成每周的课堂任务起码得花上六七个小时。2017年开始,《数理逻辑》课程被纳入荣誉课程,学分增加为4个学分,学时也相应调整为每周4学时。这让郝兆宽和他的学生们觉得,付出“有了名分”,努力也更能得到认可。

“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2017年6月,复旦大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率先出台《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其中,与学生培养关联最紧密的“荣誉课程”,格外引人关注——校方设置更多学分课程,具有明显高于普通课程的教学深度。学生完成荣誉项目培养方案的内容并达到相应标准的,经院系认定、学校审核后,学校通过授予荣誉证书、专项奖学金等形式予以表彰。

去年,复旦共开设荣誉课程19门次,试点院系开设的研讨性课程、无学分讨论班,或按荣誉课程标准建设的其他课程共计163门次。数学学院是本科“荣誉项目”最早的试点院系之一,建设了一大批无学分课程讨论班,每学期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方向开设十余门课程,学生可以直接跟着老师学习。

数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钱列就是讨论班的受益者之一。在2017年第八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钱列独揽代数、数论与组合方向金奖。谈起数学研究,小钱说自己还是没入门的新手,在讨论班的学习帮他真正找到科研起跑线。“我们既可以选择加入某个主题的讨论,也可以拉上三五个人,再请一位老师,针对某一篇论文或是某一个问题,自己组织讨论。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的概念,更像是一个形式灵活的兴趣小组。”钱列很享受这种主动性,双向的互动让他更容易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

给予年轻人在专业领域“野蛮生长”的机会。本科生院本科“荣誉项目”主管陈力奋老师希望,最终建立起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优秀学生培养机制,推及全校本科生完善更多元的培养方案等,并据此形成辐射效应,在学生中形成潜心向学、投身学术研究的氛围。

国际交流

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科生就能受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亲自指点,是一种怎样的神奇体验?

对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陈同越来说,这真切发生了。2017年暑期,他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的课题组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科研交流,学习分子器件和纳米颗粒组装相关知识技能。司徒塔特正是凭借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在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特别感谢学校,可以支持并资助我完成这段暑期科研,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看到更多前沿领域。”小伙子挺激动。

复旦大学一直都支持和鼓励学生到国际知名高校、国际一流大师课题组交流学习。各试点院系广开渠道,以交换生、实验室访学、联合培养、异地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中,追随大师,接触前沿,激发志趣。去年就有超过60%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今年暑假,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程延、陈思远和程源九分别在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及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度过了充实的访学时光。对拥有初步科研规划的他们来说,在这段海外之旅中汲取新知、探索方向,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试步。

不仅学生“走出去”,更要将大师们“请进来”,让青年足不出“旦”,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物理学系学生谢品臣已在《欧洲物理快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即将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应用数学的博士。在科研这条路上,他忘不了大二时候参加的一次物理学系组织的例行午餐会,“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来和我们交流,他有一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做学术最重要的是学术的品位’,这比上过多少课、啃过多少本书更为重要,知道哪些研究是好的,哪些问题是值得提的,才是做研究的起点。”

多维度育人空间

打造本科教育全链条

9月15、16日,《马相伯在1913》《巍巍学府》两部校园原创老校长系列大师剧在复旦大学相辉堂相继上演。作为2018年迎新季品牌活动之一,两部大师剧均为复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面向志德和腾飞书院的全体新生上演,共1600余名师生到场观看、学习。剧目分别围绕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两位著名老校长马相伯和李登辉的生平故事展开,将传承已久的文化精神传达到当代学子心中。

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劳育德,把一切育人元素调动起来。

“中国梦·我的梦”“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梦想”“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每年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激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光华讲坛”“中国道路大讲堂”等讲座品牌、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新媒体矩阵、300余个学生社团、每年上千场文体活动……学校积极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有效贯通从教室到学生生活园区(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学习、网络新媒体……正如校长许宁生所言,多维度育人空间打造本科教育全链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在学术培养以外,复旦大学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复旦特点的立德树人体系——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让专业课传授知识之余,更加突出育人价值,立德树人,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