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创新抗癌药物”张江研发
发布时间:2018-07-03 报送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6月26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全文刊发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共同牵头研发的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呋喹替尼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即FRESCO)的完整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对于接受过至少两种化疗方案但仍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呋喹替尼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项成果的发表实现了我国抗癌药物领域内多项重大突破。
  这不仅仅是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首次“登陆”JAMA,呋喹替尼更是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肿瘤新药。JAMA刊发这项研究,不仅仅意味着该研究的前瞻性设计、完整可靠的数据、临床价值和研究质量在国际上首获肯定,也意味着呋喹替尼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对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项研究成果显示,呋喹替尼相比安慰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两线治疗的中国41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极大延长了总生存期,意味着呋喹替尼有可能成为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新的标准三线治疗方案。
  据了解,呋喹替尼是位于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独立研制,并联合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共同开发的高选择性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和记黄埔后续研发专注在肺癌、胃癌、甲状腺癌等多个实体瘤,特别是作用于C-Met靶点的沃利替尼有望成为第二个重磅药物。
  和记黄埔医药公司已经在2017年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呋喹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预期会在今年三季度获批,这意味着今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就可以临床使用呋喹替尼,获得已证实的优异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李进教授指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就如芯片技术一样,一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目前,国内抗癌新药数量和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他说:“在2010-2014年上市的49种抗癌新药中,只有6种在中国上市。截至2018年1月,在中国进行的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约为33407个项目,而美国数量已超过11万,为中国的3倍多,且国内上市和在研的新药绝大多数是以仿制为主,处于仿创结合阶段。”
  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10-15年)的过程。记者了解到,呋喹替尼从立项到目前的上市冲刺阶段,整个研究团队走过了12年的研发历程。目前此项临床研究已获得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支持、上海市科委科技专项、浦东新区科委科技发展基金专项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应的配套资金支持。李进表示:“期待呋喹替尼的后期上市能带动抗癌新药的创制体系建立,加速国内医药企业从抗癌药物的仿制向创制转变。”
  据悉,目前在东方医院南院六楼的肿瘤药物一期临床试验中心正在开展20项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李进表示,中心计划以每年30-35项的研发速度来推进肿瘤新药研发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