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上海哪个区最拼?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发布时间:2018-06-03 报送来源:伴公汀

从“人才大战”到“抢人大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给户口、给补贴,让许多曾饱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苦涩的年轻人,自信心提振,倍感温暖。

许多地方的主政者看清了一个趋势,人才重要,人口也重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加城市的人才储备,才能为城市创新创业、产业更新、功能提升积累优势。同时,高素质人口、年轻人口的流入,才能保证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当然,人口流入了,人才引进了,能否宜业宜居,政策如何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如何分配等,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

吸引人才,相比那些新招迭出的二线城市,上海是否显得“高冷”?并非如此。去年下半年以来,从市里到区里,出台的各类人才新政在含金量、覆盖面等方面,频现“前所未有”的力度。

“聚天下英才”

比起一些“拿命来欢迎你”的城市,上海的人才新政并不大起大落,而是保持一贯的上海风格——“适度热情”。

在前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基础上,今年3月,《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出台。一些做法很创新,比如“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性化问题,包括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便捷、服务措施等方面。还有“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赋予高峰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等。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各区也有新动作。

“有本事就来吧!”浦东新区振臂一呼。今年4月,该区推出一系列“率先试点”,包括:率先试点上海自贸试验区顶尖科研团队外籍核心成员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突破性地将永久居留推荐权下放给承担国家、市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负责人;率先推进人才引进落户新政。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通张江核心区域重点机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作为先进制造业主阵地和重要承载区的郊区,人才新政显得“豪迈”:

青浦区,提出“2万人”目标。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里将引进各类紧缺急需人才约21600名,其中创新产业人才将超2万人,1万人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机电、民用航空、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大智造人才。为让各类人才都能“有盼头、有奔头”,青浦区实行梯度激励——针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等激励待遇;对“潜力股”型人才,实施积分管理,给予租房补贴等待遇。

松江区,喊出“1亿元”天价。去年11月发布人才新政,宣布建立总额7亿元的G60科创走廊人才发展与创业扶持引导资金。比如,围绕G60科创走廊规划布局,松江将在5年内面向全球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00个,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



    松江临港科技城拉斐尔云廊效果图  

远郊地区也是求贤若渴。

正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区,广发“英雄帖”,将通过生态岛建设重点项目全球发包方式,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指导和参与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对指导和服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且每年来崇明工作不少于1个月的顶尖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的人才津贴。还有,本地优秀大学生回崇明就业的,每人最高可获补贴15万元。

临港地区,用诗和远方吸引人才,“是的,我们风大,风大正好扬帆起航;是的,我们空旷,空旷才能大笔如椽;是的,我们遥远,遥远……我们做自己的中心!”

想方设法解决安居问题

而在上海中心城区,绕不过去的是住房问题。

静安区,从商品住宅配建房、租赁住房、代理经租住房等各渠道筹措准备人才公寓2000套左右,提供给人才使用。位于寸土寸金静安寺附近的一幢人才公寓正在建设中,在金茂府、静安府等高档商品住宅中也划出一部分配套住房提供给人才使用。所有人才公寓的租金价格被控制在市场价的60%左右。人才还可享受每月1500元、2000元、3000元不等的租房补贴。

徐汇区,临近徐汇滨江的龙南佳苑2000余套人才公寓目前已有来自200多家徐汇重点企业的1300余名人才完成申请和选房,最快将于6月集中入驻,有效缓解人才住房难。

而浦东为了让人才安居,更是大手笔:在张江科学城建设9000套以上国际人才公寓。统筹社会租赁房和代理经租房等,未来三年推出15万套(间)以上人才住房。

有温度就有向心力

择一城安身立命,对人才而言,做出选择要考虑方方面面因素。城市,凭借什么吸引和留住人才?

服务好“四种人”,嘉定区瞄准了人才本人、人才的子女、人才的配偶、人才的父母。对于创业者本人,有一系列政策扶持。对于创业者的孩子,嘉定积极引入交大附中、华二民办初中、中福会幼儿园、华师大附属双语学校、世界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对于创业者的配偶,则致力于加强和优化城市的公共配套,让他们愿意在嘉定工作。

对许多高端人才而言,孩子教育问题是最挂心的。一个地方如果能够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对于吸引人才将是重要“砝码”。

闵行区就很好地诠释了“功夫在诗外”,将教育“短板”逐步拉长为“强项”后,高层次人才来了、好项目来了、优质企业也越聚越多。七八年前,闵行区还只有七宝中学、闵行中学这两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在已扩展到了七所,新增了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华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向明中学浦江校区、交大附中闵行分校、市二中学梅陇校区。过去,闵行人最大愿望是把孩子送到徐汇读书,但现在更愿意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闵行马桥镇,航天研究、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周边开发了多年的住宅区一下子卖光了。原因何在?就在于马桥地区这两年开办出了一大批好学校,比如马桥启英幼儿园、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德威国际学校(马桥办学点)、民办德闳学校等。高层次人才来谈合作,一听某某学校今秋9月开始招生了,便立马拍板将企业落地。

政策、资金之类的硬支撑固然是先决条件,软环境和服务也同样重要。对大城市而言,除了为顶尖人才定制服务,对于普通人才也应温柔以待。

上海人经常被人评价“外冷内热”,仔细想想也并非贬义,可作褒义理解,在工作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人才新政,政策出台前充分考量方方面面因素,冷静审视,作利弊分析;政策推出后,人才被吸引来了,优化各方面服务,温暖人心,留住人心。

一座昂扬向上又流淌温暖的城市,定会有持久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