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集成电路产业中集大成?从强者恒强的装备领域突出重围
发布时间:2018-03-13 报送来源:科Way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作为上海的改革开放高地,浦东科经委时刻不忘自贸试验区承载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主战场的历史责任感,走到浦东的产业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以大调研的方式来认真聆听产业界与科技界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作为产业主管部门,浦东科经委将总结梳理、深度挖掘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与矛盾,进而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整套攻坚克难的系统解决方案,由此为浦东经济与科技的新一轮发展绘制全新蓝图、给浦东进一步改革开放注入全新动力。
    集成电路产业是以硅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石,实现了“沙子变成芯片”这一点石成金的科技神话。我国错过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因此“中国芯片的进口费用超过了石油”也就不足为奇了。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门槛高、技术更新极快,尽管中国投入巨资聚焦该产业,但目前核心技术尚没有完全掌握,还处于苦苦追赶阶段。
    集成电路仍然是浦东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但调研组走进展讯通信、日月光封装测试、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安集微电子、上海微电子、盛美半导体等浦东企业,还是能找到该产业潜在的不少薄弱环节。本期报告旨在探讨: 面对国外技术壁垒、国内集成电路基地建设多点开花的态势,浦东集成电路产业如何在“起个大早”的情况下,成为“早市”的集大成者?
    抓住装备就是抓住整个集成电路产业
    从产业布局看,浦东拥有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与传统工业相比,集成电路的产业链并不算长,具备相对较高的集中度。


    从产业结构看,各环节比例结构更加优化,呈现设计、制造、装备材料“三足鼎立”,成为拉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尤其是,在关键装备产品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微电子装备的90nm“沉浸式光刻机”2017年10月通过国家专项现场验收测试,实现国产高端光刻机零的突破;先进封装光刻机已出货40余台,占国内先进封装光刻机的80%市场份额。中微半导体MOCVD设备进入大规模产业化,2017年实现销售订单200台,设备发货106台,占据国内市场60%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7纳米的介质刻蚀设备进入台积电全球五大供应商之一。盛美半导体自主开发的12英寸单晶圆片清洗设备在多个客户端45-22nm技术的产线上大规模应用。
从产业链关键环节看,装备是制造的基础与核心,处于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行业企业整合能力,抓住装备就是抓住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结合浦东现有的要素禀赋条件,浦东已有中芯国际这样的一流代工企业,现有产业空间已经不适合大力发展晶圆制造。在其他地区纷纷上马晶圆制造的时候,大力发展设备产业可以达到引领集成电路发展的效果。就浦东而言,大力自主发展国产设备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不二选择。
    从产业链的微观视角看,一方面,新区装备企业设立的时间短、领域窄,除中微半导体外,基本只生产集成电路设备。而国外的设备企业产品覆盖广,基本涉及整个半导体设备。在中芯国际这样的大型芯片制造企业中,国产设备占比不超过10%。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市场话语权。国外企业不仅高价出售装备,还要与中国企业签订“不平等条约”,对由这些设备生产出来的芯片的用途和市场做出很大限制。“一旦国外停止向我国出口这些装备产品,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都要停工。”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总而言之,在看似规模庞大、产业完整的浦东集成电路产业中,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缺位,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隐患。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的进口替代意义重大,除降低采购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夯实我国产业发展基础,从根本上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独立自主。
    要想在强者恒强的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实现突破甚至形成超越,任重而道远。调研组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装备研发方面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鼓励企业加大在设备成套和稳定性方面的研发投入。
    装备生产方面
    鼓励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关键设备生产企业,通过并购、联营等模式,扩大产品生产种类,逐步由单点、单个设备向生产线成套设备发展。
    装备采购方面
    建议出台财政扶持政策,一方面鼓励浦东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购买本地生产设备,另一方面鼓励浦东集成电路设备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更多的设备。
    通过此次大调研的全面走访,改变了课题组成员对产业的认识:从只重视宏观管理变成关注微观内涵,从只重视整体数据变成关注鲜活案例,从只重视创新环节变成关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