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换道前行”:“速度”缓了“品质”升了
发布时间:2018-03-12 报送来源:中国上海 解放日报

鸟瞰城桥镇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张兆安代表关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发言,引起总书记的极大关注。
  审议现场,总书记详细询问崇明生态保护情况,问题问得十分细致,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寄予厚望,不仅让现场的张兆安倍感振奋,消息传回上海,崇明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备受鼓舞。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赢得全场代表、委员的热烈掌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位于长江经济带重要区位的崇明岛,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进程中更好作答?
  凝聚大共识:从“被动”到“自觉”
  记者:您觉得这一年来,崇明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唐海龙:我觉得是大家思想的统一。
  实事求是讲,2001年崇明生态岛建设道路定下来后,大家的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统一的,有人能想通,有人想不通,还有人埋怨、不理解、投反对票。即使在前两年,对生态岛建设的成果应该如何评价,还有一些不同看法,有同志讲“生态好是好,就是吃不饱”。
  去年5月31日、6月1日,整整两天,我们在崇明区会议中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务虚讨论,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聚精会神、深入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整整两天讨论,大家意识到,不仅要站在崇明自身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且要“跳出崇明看崇明”。崇明的发展一定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前行,走出生态发展这样一条道路。
  很多干部跟我说,现在是从“被动”转变成了“自觉”。崇明因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良好的生态是崇明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竞争力,生态立岛是崇明唯一可选择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市党代会和市人代会的报告中都提出要举全市之力高水平、高质量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外界对世界生态岛建设的关注度也在全面提升,让我们意识到走生态发展道路,使崇明慢慢走近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的大舞台中央。
  寿子琪: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科技先行。2004年,我作为市科委副主任带队赴崇明调研,但上岛后感觉崇明的同志好像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意识并不强,还有人误以为生态岛建设是限制发展。
  其实,2004年崇明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湿地退化、水质下降、鸟类锐减、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问题显现,尤其是随着2007年长江隧桥的通车,崇明将拥入大量的客流、车流,可能带来新的破坏和污染。
  要想改善生态,必须引入高科技。当时,市科委的第一步是做方案,提出“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为此,市科委专门设立了生态岛建设专项。当时为了这些高科技项目的落地,我们还要说服当地的同志,告诉他们如果把生态做好了,就能变成旅游景点,对经济有利。
  现在确实是完全不一样了。近一年和崇明当地的领导接触,大家对生态岛建设已经很认同。如果说当年是心里有冲动,但因为交通不便没条件,那么现在已经没有那种冲动了,大家想的就是怎么把生态保护好,生态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张兆安:我长期关注崇明发展,也曾多次登岛调研,感受尤为深切。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不仅仅是上海的生态屏障,对于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上海要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成为绿色发展领头羊,崇明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崇明必须坚持走“生态立岛”之路。
  上海拿出近五分之一的土地搞生态岛建设,对于土地、空间资源本来就属稀缺的上海而言,是下了大决心,非常不容易,身在崇明的干部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也很正常。但现在,大家已经逐步放下“速度”的包袱,正如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速度”的放缓换来“品质”提升,这笔账,值得!
  绿色软实力:打造垃圾分类教科书
  记者:前一段时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了崇明全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的新闻,有人在文后评论,崇明怎么做成了这件事?
  唐海龙:因为我们把垃圾分类减量作为“世界级生态岛必须持有的名片”,要打造“垃圾分类崇明教科书”。2017年6月,我们在全区进行推广,目前已实现全区全覆盖,广大群众对垃圾主动分类的良好习惯初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总体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3.5%。计划今年将实现较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全覆盖。
  垃圾处理就是要抓两头,一个是抓源头,一个是抓终端处置。以前我们把垃圾分成可回收、不可回收、湿垃圾、干垃圾等,几个桶摆在那里,很多老百姓看不懂。现在,我们在农民家里就放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可以做肥料的垃圾,一个放不可以做肥料的垃圾。垃圾收集员收集后两次分类,可以做肥料的垃圾,直接送到终端处置处理;不能做肥料的垃圾,又分成可卖钱的和不可卖钱的,可卖钱的卖钱,不能卖钱的直接送到垃圾处理厂。这样做下来,群众普遍表示分清了。现在,崇明湿垃圾的处置基本做到不出镇,不搞“垃圾大游行”。
  张兆安:生态环境的改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究竟转变得如何?后者尤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生活方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崇明的做法是理念与科技的齐头并行,一方面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引入现代科技强化全程治理。这些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创造的经验做法,可以复制推广到更广泛的农村地区。
  生态产业:剑指高质量高品质
  记者:崇明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张兆安:我们的生态岛建设有其自身特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当下,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有利契机,推进符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寿子琪:我刚谈到,2004年市科委提出“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现在来看,人居生态和环境生态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产业生态还没有达到。
  产业生态意味着崇明不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觉得可以大力发展高端农业、高端研发,崇明在这方面应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唐海龙: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我们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切实“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
  比如,崇明将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全岛不用化肥,而是用有机肥,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大力推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认证率。目前,我们已选取1万亩土地,用于开展不使用化肥、只使用有机肥种植崇明大米的试点,并建立网上追溯系统,让消费者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及时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
  同时,我们要大力培育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争取打造更多“无烟工厂”,积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更多生态发展成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只有满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高品质生活,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生态惠民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