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紧缺!我国需实施“新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发布时间:2017-08-01 报送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后,人工智能成为我国政界、学界、产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昨天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上海软科学研究沙龙”上,《规划》主要执笔人之一李修全博士表示,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推进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另一方面,要以“认知智能”为重点,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进行理论攻关。

多位与会专家建议,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我国亟需实施“新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把美国等领先国家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吸引到国内。

为引领未来发展,要重视前沿理论研究

李修全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阶段。目前,数字化阶段的红利已基本消化完,全球个人电脑(PC)销量呈下降趋势;网络化还在发展,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在向更多领域渗透;智能化则刚刚起步,这个阶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并综合集成了前两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成果,如高性能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息息相关,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大数据为驱动。“与上世纪90年代的机器学习相比,如今的人工智能在理论上的突破性贡献并不大,但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快的网络、更强的算力和海量数据,机器学习的产业应用前景变得十分广阔。”李修全解释说。

“深度学习+大数据”虽然是目前人工智能的主流计算形态,但应该不会是终极形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将经历3个波次,当前处于第二波次。第一波次是基于规则的时代,那时的人工智能系统通常基于明确的逻辑规则;第二波次中,人们不再直接将规则和知识输入人工智能系统,而是通过开发特定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形成智能获取能力;在尚未到来的第三波次中,人工智能系统本身能构建模型,以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即自主发现形成决策过程的逻辑规则。

第三波次的人工智能将具备较强的“认知智能”。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解释说,以自然语言对话为例,“微软小冰”等机器人其实是不理解人类语言的,它们之所以能回答各种问题,完全是统计意义上的“鹦鹉学舌”。只有具备认知智能的机器人,才能实现“语义理解”。

为了能够引领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应高度重视前沿理论研究,支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投身这方面研究。李修全表示:“要借助脑认知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研究透明性、可解释性、通用性更强的新一代机器学习模型,研发具有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强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一代智能计算范式方面形成理论储备。”

为引进高端人才,要实施“新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当下的关键技术研发,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规划》提出:“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统筹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现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殷卫海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竞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美国很多企业在挖高校的科学家,一些AI(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年薪达到了百万美元。”面对这一外部环境,他建议我国尽快实施类似“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因为人才最为关键,一位顶尖人才来到哪里,往往就能大幅提升那里的研发水平。“虽然美国的AI工程师年薪很高,但我觉得把华人专家吸引到祖国,是完全可能的。”殷卫海说,“谷歌工程师的待遇再好,毕竟也只是一个企业工程师啊。如果我们出台很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邀请华人甚至外国AI专家到张江创业,我觉得有不少人会动心的。”外国高校的华人科研人员也可能被“新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吸引回国。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的殷卫海说,美国很多名校人才饱和,“挖人”的成功概率并不低。

不过,对于引进国外AI一流人才的前景,英语流利说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林晖博士显得更为谨慎。曾在谷歌工作的他说,让美国硅谷的华人科学家回国,还是有一定的阻力,不少高层次人才觉得回国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为此,他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多考虑海外华人科学家的顾虑,在制订政策时有的放矢。

(作者:俞陶然)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