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总体方案改革任务全面落地
发布时间:2016-10-13
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近年来全面落实两批54项开放措施,累计已有1650个项目落地,对外开放度显著提升;截至8月底,区域累计办结境外投资备案1083个,中方累计投资额414.8亿美元,占全市40%以上,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三年前,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从这里启航,经过三年的试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全面落地。
  艺术品贸易流程高效
  以往,在国际文化艺术品进境环节,美术品的进出境备案需提供文广局的批文,从审批至通关,整个环节耗时不少于20个工作日。如今,美术品进出境时间只需要5个工作日,缩短了四分之三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操作方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拍卖行、画廊和艺术基金前来发展。”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胡环中表示。伴随着这一系列的便利举措,上海自贸区正努力成为国内艺术品贸易流程最高效的区域。
  经过近三年的运作,保税区域文化产品进口值占全市近40%。截至2015年底,位于保税区域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各类文化企业已超过340家,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近6亿美元)。
  明年,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品保税仓库将在外高桥保税区内投入运行。此外,借助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东风”,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以艺术品实物交易、电子盘交易、衍生品等板块,全面推进自贸区艺术品交易发展。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在保税区域三年来的试验,优势体现得尤为突出,围绕“一线放开、区内自由”,推动了贸易监管部门出台并集成运用百余项创新举措。比如,参与“先入区、后申报”试点的企业达700多家,今年1至6月累计货值达147.01亿元,同比增长111%,试点企业进出口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41.3%和36.8%,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浦东机场综保区试点区港一体当日快速进出模式,实现最快5小时货物出区,区港一体化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洋山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启动运作,关检联动“三个一”查验模式试点推进等。
  第三产业比重近97%
  得益于上海自贸区三年来持续推进的产业开放政策以及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保税区域经济转型正在加速,文化服务、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消费服务等新业态不断培育,这里正形成百亿元产业群。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保税区累计新设企业2.8万家,区域企业总计超过3.6万家。这些新设企业中,服务业比重由8%增至43%,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接近97%。
  “这些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也使得保税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贸易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区域产业结构日趋多元。”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肖凡表示。
  比如,区内已集聚大宗商品企业100余家,年销售额达1900亿元;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市场稳步推进,第三方仓单登记公示和第三方清算平台启动运作,10家市场通过评审,6家完成筹建,其中4家上线运行,累计交易额超过300亿元;首批上海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今年3月在保税区域设立,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同特色的运作模式正在形成。浦东机场“跨境通”平台日均销售3万单,进口量占全市跨境电商进口量50%以上;洋山已初步完成线上线下对接,京东日均订单最高达15万单;首张平行进口汽车3C认证证书获得颁发……
  在负面清单管理上,保税区域配合制定并实施2013版、2014版负面清单,为制定2015版负面清单提供基础。截至2016年8月底,区域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133家,其中以备案方式设立的近90%。
  随着各项改革试点任务的逐步落实,制度创新效应进一步显现。数据统计显示,三年来,保税区内企业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长8.5%,进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增速比全国同期水平高1个百分点,其中手表、医疗仪器及器械进口额占全国30%以上,化妆品、医药品、铜及制品进口额占全国20%以上,酒类、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额占全国10%以上,新增世界500强项目78个,央企项目65个。
  截至8月底,保税区域各类总部型企业达到310家,总部经济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比重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