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今在上海临港举行
发布时间:2016-09-02 报送来源:上海经信委

2014年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开展工业4.0合作。目前,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正开启新一轮智能制造革命。今天(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临港举行。工业和信息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安筱鹏副司长出席并介绍了中德智能制造对话与合作工作进展情况,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致辞,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介绍了中德合作临港智能制造综合示范区的实践情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就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首批14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在本次大会上正式揭晓并举办了授牌仪式,上海临港等6家试点单位代表分别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安筱鹏副司长在发言中指出,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是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和中德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有关共识的重要举措。以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日趋明显。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是两国共同应对、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措并举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一是建全工作机制。确立了副部长级协调机制,每年在中德两国交替召开副部长级会议,并与科技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负责的相关合作机制衔接。建立了司局级协调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牵头,与德国经济能源部产业政策司建立了司局级协调机制。设立了执行平台。中方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执行平台办公室,德方委托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作为执行平台。二是汇聚各方资源。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组建了联盟专家委员会,为中德两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搭建了一个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搭建“三台一网”,即面向中德中小企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第三方物联网开发平台、众创平台和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官方门户网站,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机构、企业、科研单位等提供交流、对接渠道和智力支持。指导开展了中德工业城市区域合作,由中国佛山、江门等11个城市和德国亚琛等7个城市,组建了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指导联盟推动两国广大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贸交流合作。三是丰富合作内容。推进产业务实合作,中德制造业在汽车、光伏、工程机械、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战略合作、股权并购、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取得了一些突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辽宁沈阳、广东揭阳、江苏无锡、青岛、武汉、南京等地与德方联合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中德合作项目库,第一期项目库基本建成,并形成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重点项目清单。项目地图对外发布,开发了德国工业4.0地图中文版和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地图,集中展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中德合作重大项目、中德合作示范园区。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产业合作、标准化合作、示范园区和人才培养合作等方向,积极开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工作,共遴选了14个具有引领、带动和示范意义的试点示范项目,并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动试点示范项目的合作与交流。五是紧抓标准合作。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广泛开展标准化合作,基础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中德智能制造发展与标准化论坛,会上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参考模型子工作组,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2.0版》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议指南2015版》。

安筱鹏副司长强调,两国政府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要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开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为两国政府、工商界有识之士加深互信、增进了解、推动深层次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要全面认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重大意义,坚持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为中德智能制造提出新的要求,提供广阔的空间。深刻把握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主体和重点,以“目标是双赢,主体是企业,重点是项目,政府营造环境”为主线,深化中德智能制造和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下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和《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总体要求,落实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有关精神,务实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一是狠抓落实,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全面规划与德方各领域的合作。创新和丰富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开展共同开拓第三国或第三方市场。完善对德项目合作推进机制。二是深化交流,加快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和政策对接合作。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将继续与德方保持在IEC/SMB/SEG7智能制造系统评估组、ISO/SAG/工业4.0咨询顾问组和ISO/IECJTC1中的密切合作。开展参考模型互认,中德美三国将在德国海德堡共同开展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和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的互认,并计划在IEC、ISO或ISO/IEC JTC1中提交参考模型国际标准提案。围绕产品标准开展合作,加强标准制定工作统筹和协调,支撑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合作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三是以点带面,持续推进合作项目试点示范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试点工作多出实效。以中德合作试点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合作交流新载体,在点(项目)、线(行业)、面(园区)三个层面,组织开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组织开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应用示范,围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重点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推广效果,分领域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持续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项目库,鼓励中德企业采用企业合资合作、互相参与对方政府设立的项目等方式创新合作模式,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四是强化支撑,完善中德合作项目实施服务体系。加强中德双方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组织召开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高峰论坛,促进中德双方加强重点项目领域投资交流与对接合作。依托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合作平台,举办分行业、分领域技术论坛、需求对接会、教育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组织召开中德产业技术论坛,拟在工业CPS、能源、互联网等方向探讨中德产业技术合作。联合开展中德智能制造最佳实践交流及合作。搭建最佳实践合作交流网站和平台,加强中方执行平台建设,深化与德国“工业4.0”办公室对接,推动中德执行平台层面的深层次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五是加强人员交流,筑牢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基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开展中德企业、院所、园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组织召开与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相关的研讨会、论坛等专题活动,交流双方的情况,了解双方的需求,借鉴成功的经验。组织双方相关企业参加业内知名博览会、展会,加强示范项目的宣传,扩大影响。


邵志清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将智能制造作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先战略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支柱,并先后发布《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竞争的战略高地。此外,上海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务实合作,在标准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合作、人才培训等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上海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推进方式。中德智能制造临港综合示范区聚焦中德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助力临港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服务全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上海目前正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以此次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更加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促进先进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渗透应用,加快推动生产制造方式向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方向转变,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开创工作推进新格局,培育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球先进“智造”高地。


为更好地推动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务实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面向全国开展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的申报,本批试点共有14个项目入选,涵盖产业合作、标准化合作、示范园区和人才培养合作四个领域,分别为“华为SAP智能制造联合解决方案”、“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工业4.0”、“中德合作基于云平台的工厂智能化改造”、“博世济二智能生产排程系统”,“中德合作(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中德合作高端液压件智能工厂”,“中德合作基于个人化定制的家电智能制造数字化虚拟工厂样板建设”,“南钢巴登冶金机器人系统集成”,“中德合作光伏组件智能工厂”,“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中德合作智能制造临港综合示范区”,“中德合作(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天津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试”,“沈阳中德合作智能制造学院”。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单位的国内外专家和企业代表、上海市各区经信主管部门、相关园区和临港地区重点企业等约200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