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优势产业,“融”入上海
发布时间:2016-08-19

上实基建收购“亚洲水务”,更名“上实环境”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转眼6年过去。如今,上实环境已经身居国内水务投资运营商“第一梯队”,全国10大最具影响力水务企业之一,同时,它也成为众多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中,市值规模增长最快的环境类公司,跻身新加坡上市公司百强。

不俗表现的取得,是母公司上实集团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充分利用境内境外贯通运作的多平台、多通道,发挥跨境运作优势,合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以及便捷高效的融资通道,对接境内转型和发展中投资机会的一个比较突出案例。2013年年初,上实集团旗舰企业上实控股(0363.HK)抓住市场短暂窗口期,几天就完成了5年期5亿美元零息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这在境内市场是难以做到的。

五大优势境内外联动

境内外不同平台、不同游戏规则、面对不同的投资者,上实集团为何能如此游刃有余?

上实集团董事长王伟向记者介绍道,“因为我们作为总部在香港、具有国资背景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与其它企业相比,有五大独特的优势——平台优势、通道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机制优势。”众所周知,上实集团作为上海市政府的窗口企业,1981年就已经在香港注册成立,说它是上海国企中最早“走出去”的也不为过。

平台优势。上实集团总部在香港,上海上实是在上海的国有独资公司,从而形成了香港和上海两地总部、境内外两大运营平台。上实集团旗下有六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还有波罗的海明珠、崇明东滩两大区域开发项目,以及金融类、投资类各类平台,这些平台丰富了集团的运作空间。上实集团境外总部由于信誉一直良好,近年来平均融资成本不到2%,远低于境内平均水平。

通道优势。上实集团利用境内外多个平台,打通贯通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的多通道,可以让境内外资金、税收、政策、体制等各种优势结合。上实集团还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双向资金池,利用外资、国资双重身份,进出快捷便利。

人才优势。上实集团在香港打拼30多年,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成熟市场运作经验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它也一直在为上海培养、输送市场化、国际化人才。人才资源是上实集团“融产结合”、境内外联动发展的核心,“让想做事的人有舞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是上实集团的企业文化。另外,随着核心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也不断壮大。

资源优势。在30多年发展过程中,上实集团积累了大量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既有“南洋兄弟”、“天厨味精”、“杭州胡庆余堂”等百年老店,又有长期在香港稳健经营创下的“金字招牌”,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和投资者群体。此外,上实集团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与产业经营能力,可根据市场和集团情况,适时实现资源、资本、资产、资金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是机制优势。上实集团作为具有国资背景、在香港跨境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拥有境内外双重身份、双重背景,可以灵活利用各种机制、政策,建立适应性的机制,实现‘左右逢源’。我们咬定‘规划先行、规模经营、规范运作、规避风险’的‘四规’方针,战略制定之后不能随意调整,这是原则性,但战术可以不断变化,这是灵活性。”王伟说道。

积极探索金融投资平台

五大优势,化作进一步发展动能,让上实集团如同一名“冲浪高手”,在境内外两个市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1+1>2的上佳表现。

自2013年起,上实集团正式对外宣布,以“融产结合”作为企业发展的2.0版本,把集团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平台”和“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此,集团确立了“1+4+X”业务构架,金融投资业是“1”、是“先导”,“4”分别是医药、基建、房地产和消费品四大核心主业,“X”则是不断丰富的新兴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业态等等,产业包括新能源、环保、养老等。金融的“先导”地位确立以来,2013年至2015年间,上实集团每年资本运作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3年投资收购项目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向医药、基建、金融投资等核心业务和“X”业务投资占比约53%。截至目前,上实集团已经拥有以上海实业控股(香港主板)为旗舰,包括上海医药(A+H)、上海实业发展(A)、上海实业城开(香港主板)、上海实业环境(新加坡主板)、沪光国际(香港主板、美元报价)在内的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为进一步夯实“融产结合”战略,上实集团还同时谋划一个更大的“棋局”——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投资平台,打通金融产业链。经过不懈探索,如今,集团旗下已拥有包括投资公司、基金、融资租赁、财务公司、小贷、风投、商业保理、再担保等一批类金融企业。

2013年,上实集团投资成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首家融资租赁公司。2014年,成立上海上实财务公司。是年6月,斥资61亿元人民币受让国际集团下属6家类金融和房地产企业。这一次跨界重组、跨集团整合,对加速上海国资流动平台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2014年底,上实集团又积极参与浦东科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经营管理团队为主的战略投资者。2015年,浦东科投快速发展,利润实现9.3亿元人民币。值得圈点的“大手笔”有:与临港管委会合作设立临港集成电路装备和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斥资1亿美元与美国爱康公司合作,在临港生产水陆两用飞机; 斥资20.43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万业企业28.16%股权;完成澜起科技纳斯达克退市及后续股权转让,投资回报率达100%。

“融产结合”做大做强

“融产结合”的第二个端点,是“产”。上实集团领导班子深知,金融投资业能否有力地推动产业发展、放大产业能级,特别是在当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牢牢聚焦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是“融产结合”这篇大文章写得是否精彩、是否有成效的关键。

而过去两年里,上实集团精心执笔,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融”端点:截至2015年末,上实集团核心资产已经实现基本上市,资产证券化率超过80%;近年来大力培育的金融投资业务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对集团利润贡献占比达1/3。“产”端点:集团旗下“1+4+X”的“4”、“X”全线飘红,今年上半年,集团营业收入为67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6%。营业收入、归属于集团净利润、总资产等指标在上海国资系统竞争类企业中位于前列。2015年,上海医药在福布斯全球企业排名中位列中国医药行业第2位,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工业企业综合实力百强第1位;上实基建水务日处理能力超过1300万吨,全国行业排名第3位;光伏年装机容量达510兆瓦,进入行业前列;房地产业务积极转型,2015年,上实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实发展,在动荡的A 股市场“逆袭”成功,以每股11.63元人民币的价格定向增发39亿元人民币,除收购上投控股的房地产以外,还收购了上实创投的投资企业——龙创节能,实现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控股,推动重资产房地产业务向轻资产“智慧能源管理”转型;2015年12月东滩长者社区——上实瑞慈花园项目正式对外销售,首期100套一个月售罄……

“融产结合”是上实集团的核心,事实上,上实集团领导班子始终牢记的还有一个“融”——“融入上海”。2013年,投资1.8亿元收购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投资5.3亿元收购浦东御桥垃圾焚烧项目50%股权。积极参与虹口区“北外滩”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仅2013年全年,上实集团及下属企业共向上海各级财政贡献税收超过30亿元人民币。“沪港通”实行之后,上实集团又明确表示,旗下境内外上市公司都要积极争取成为“沪港通”的良好标的……据悉,2013年至2015年间,集团每年向上海地区投资占比约60%,“融入上海”力度为近年来之最。

上实集团还把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市政府明确的集团作为市政府实施“三个十亿”政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注资投资平台要求(实际到账7.5亿元人民币),加强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打造“投、贷、保、财”金融服务链,开发“投贷宝”、“惠聚张江”、“启稚”、“融产通”、“成长基石”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投资、服务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已有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