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诺奖”获得者做客上海科技馆
发布时间:2016-06-03

5月27日下午,科普界的“诺贝尔奖”——卡林伽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做客上海科技馆,走上上海科普大讲坛为公众讲述“科普教育与创新思维”。
  李象益1938年生于西安,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现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2013年,时年75岁的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这是科普领域的国际最高奖,被誉为科普“诺贝尔奖”,每年全球仅有一人当选,李象益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讲坛上,李象益从“信息时代走向创意时代的新目标”“现代科普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科普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关联。他认为,现代科普教育可用四句话加以概括:主动参与活动,有所体验和感悟,掌握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动心动情的投入。除了知识性的普及,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鼓励参与者尤其是青少年提出自己的问题,探索自己的答案。
  在李象益看来,科普教育须具备大科学视野,及时关注新领域。所谓的大科学视野,即用系统的、整体的、宏观的视角,去观察、认识和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顶尖基础科学,如对撞机、暗物质、引力波等;战略先导科技,如核电建设、探月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如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等。“科普本身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领域要不断扩展。引入大科学视野将提升科普教育的理念目标,引导公众进一步树立关注时代社会、人类与国家命运的价值观。”他说。
  对于我国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现状,李象益认为,还需在深度上做文章。“现状经常是,七八辆大车拉着几百个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转一圈就走了。而国外则通常是三五个小朋友围在一起研究一个问题。”李象益说,科普界有一句名言叫作“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任何人做事情,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才能够深入贯彻和执行,因此,科普教育一定要举深度教育的大旗,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