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场讲座看一次公开排练,向市民敞开门已成沪上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共同选择
发布时间:2016-05-15 报送来源:解放日报

75岁的市民臧先生是第一次走进上海音乐学院校园。5月8日至昨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上音举办第二届音乐开放周,敞开校园大门,不少人和臧先生一样好奇地走入这座音乐殿堂。“走进校园,浮躁的心情一下子沉静下来”,臧先生感叹,“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一周时间里,上音“开放”得彻底,既包括“上海之春”举行的部分音乐会,也包括校园讲座、大师工作坊、公开课,乃至普通课堂和论文答辩。活动项目从去年的43项增加到今年的49项,预约名额共有2165个,比去年增加40%。还包括相当部分无须预约的开放展演。“希望有一天不再有‘开放日’、‘开放周’之说,大学不应该有围墙,艺术也是。艺术机构应该和市民、城市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廖昌永说。

事实上,不止艺术院校敞开大门,在上海,去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听一场免费讲座,看一次免费公开排练,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接受艺术熏陶,已渐渐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选择。“去剧场逛一天,比逛街还有意思。”越来越多人发现,遍布城市各处的艺术教育活动,竟能给生活带来这般惊喜和滋养。

接受一次艺术教育,比看一场演出更有收获

5月6日零时,“上音开放周”预约渠道在上音官网开通,半个小时里,就有12个项目显示“预约已满”。怕老年人网络预约遇到困难,上音还专门设立了电话预约通道,电话铃声一直响不停。

赵维平讲述《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伍维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英国文学研究总监普尔教授合讲《音乐中的莎士比亚》,倪瑞霖的《17、18世纪意大利古典歌曲选讲》等课程,都迎来不少市民旁听。英国布里顿小交响乐团音乐会、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展演、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艺术家带来的中亚系列音乐会等免费预约票被一抢而空。更受欢迎的是观摩伊朗裔羽管键琴演奏家马汉·埃司法哈尼的工作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大提琴金奖获得者奈瑞克·哈克纳扎莱恩的大师课等活动。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处处长陈明说:“对于市民和音乐爱好者来说,观摩工作坊和大师课比单纯听一场演出还有意思,能听见、看见许多音乐背后的东西。”

开放,是上海众多剧场的关键词。2007年4月,新开业的东方艺术中心在全国剧场中率先推出免费的“参观日”活动,一年后升级为“免费开放日”,增加讲座、艺术家零距离等活动。如今,“免费开放日”升级为“会员主题活动日”,依然固定在每月第一个周六举行,一场艺术欣赏讲座、一场音乐普及讲座和一堂艺术公开课,分别侧重理论性、普及性和互动性,还时常多“加些料”——汉剧首次来沪演出就有汉服表演,手风琴名家造访就有手风琴展示,最多时一次“会员主题活动日”有超过1万人次参与。“相对东艺的地理位置,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东艺相关负责人介绍,“会员主题活动日”并非只对会员开放,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参加。原本有些观众看了演出懒得填会员表,很多人是在参加会员日活动之后,才成了东艺的忠实会员,“大家逐渐发现,到剧场未必只是看演出,还有很多活动可以亲近艺术,甚至没有任何费用负担。”

从敞开门到走出去,艺术机构成为市民朋友

“艺术普及和教育不是门票的推销员,而是让剧院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朋友。希望让更多人觉得剧院是个有趣的地方,然后爱上剧院。”在记者采访中,各大剧院负责人几乎一致表示,举办艺术教育活动并不会和演出门票销售捆绑,但很多人被剧场独特氛围吸引,自然而然成了常客,剧院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体验,这样的体验又促使人们进入剧院,成就剧院与观众之间的“双赢”。2011年重新开业的上海文化广场也在开业之初就推出艺术教育品牌“剧艺堂”,包括“剧场开放日”“王老师歌唱教室”“人生大不同”等品牌活动,针对剧场观众年龄层相对更年轻化的特点策划以互动为特点的各类活动。

除了把市民请进来感受艺术氛围、接受艺术熏陶,更多艺术机构还主动把艺术教育服务“送出去”。就在本周末,上海当代艺术馆启动了“艺术集装箱”项目,“我们想把博物馆变成全家那样的便利店,总有一家开在你家门口。”上海当代艺术馆基金会执行长、“艺术集装箱”公益项目发起人孙文倩介绍,暑假后,“艺术集装箱”将驶入黄浦区各个校园,为学生提供普及性艺术教育和展览。

有专家指出,1.0时代的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藏品的地方,2.0时代的博物馆可以影响和产生艺术流派,3.0时代的博物馆注重公共教育功能,到了博物馆4.0时代,应该让艺术主动实现社区化。这种跨越不仅在博物馆,在上海各大艺术机构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刚与费城交响乐团签订5年战略合作协议的东艺在合作内容中就把“共同深入社区、学校演出”作为重点。下周,剧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走出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项目仍是合作重点。

上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一学生殷鸣璐是这次“上音开放周”100位志愿者之一。在她看来,开放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亲密接触音乐的平台,也让音乐学院学生得到实践机会。“未来的开放周是不是可以增加更多互动内容,让市民分享对音乐的理解,比如设置音乐知识问答等环节,让开放周办得更有意思。”殷鸣璐这样畅想。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艺术集装箱”除了校园,还将走进社区、街头等公共场所,“是不是还能让艺术普及教育走进医院、诊室,让患者在排队时也可以欣赏艺术作品?”这是孙文倩的设想。

或许一切都非异想天开,从高雅艺术殿堂到普及人生课堂,各种类型艺术教育活动深入城市生活细微之处,影响和改变的不止是艺术,更是城市人的生活格调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