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创新,上海将有更大作为
发布时间:2016-04-11 报送来源:解放日报

■文/唐烨 舒抒 张青

  岁末年初,两场体现上海金融创新实力的“大戏”先后上演——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盘。挂牌企业中“科技创新”属性鲜明,投资机构求贤若渴,双方一拍即合。当天头一个小时就实现了770多万元的交易额,交易热情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创新奖的评选“渐入佳境”。今年已是上海金融创新奖评选第六年,亮点之一是更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携创新产品入围,与传统金融机构一争高下。
  “科创板开闸与上海金融创新奖评选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举措,体现出上海市政府各层面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2016年伊始,笔者采访了多位知名金融专家,他们都表示,聚焦金融创新,上海将有更大作为。

  服务实体经济聚焦科创企业

  “每放出的5元贷款中,就有1元用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去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交出了这样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主要支持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性银行。目前,该行上海分行已成为支持上海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金融机构。
  资金融通,是中外企业之间、中企境内外子公司之间,就“一带一路”展开合作运营的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一关节,“一带一路”的跨境合作就顺畅起来。
  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大胆进行金融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和影响;积极开展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帮助外方解决融资,鼓励其从我国进口成套设备或向我国发包工程项目。
  “金融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张春教授说,绝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张春看来,美国有些金融产品就搞得复杂,是为了投机而设计的工具,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上海的金融创新方向并没有偏离,大多都与服务实体经济有关”。
  作为全国金融创新的高地,上海金融创新始终不间断,但都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
  2016年开年,上海银监局透露了这样几组数据:上海平均每个小微企业享受到的金融服务项目已经达到3个,比去年初翻一倍;截至去年11月末,上海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558.33亿元,同比增加769.85亿元;上海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5.67万户,同比增加3.11万户。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往往是被服务的“盲区”;而上海小微金融覆盖率在提高,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额度在上升。
  上海金融机构正是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减少这样的“盲区”。比如,去年,上海银监局加强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引导,努力推进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使得本市金融服务覆盖率加速提升。截至2015年末,上海地区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辖内全部110个乡镇,金融服务覆盖辖内全部1764个行政村。目前,近两年新建成的31个大居社区中,近八成社区已获得主要银行入驻。
  上海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还体现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促进其产业化。去年,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八大方面、20条“干货”,让金融支持科创有了更为切实的“着力点”。其中,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等措施已经落地,并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不少科创企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指出,服务那些科技创新型的轻资产企业,在方式、有效性上与服务传统企业很不同,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还需要拿出更多创新,这也是未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市场创新要守住风险底线

  在资本市场,上海金融创新表现更为活跃。
  2015年底科创板活力登场,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科创板横向将与传统和新兴金融业态紧密联动,纵向则目标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中证500股指期货等相继在2015年挂牌,黄金交易“沪港通”顺利开通,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诞生,资本市场创新不断,大幅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和综合服务功能。
  有创新就有风险。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教授认为,任何创新,尤其是金融领域创新,风险都是长期伴随的。然而,不能因存在风险就放弃金融创新。“放弃金融创新,可能就意味着放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潜在机会与收益,甚至可能错失重大的发展良机,这本身就是风险。”
  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发展,是资本市场创新的重要目的。科创板备受瞩目,原因之一,就是先期其主要面向的是上海尤其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类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原先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企业创造融资渠道,吸引境内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资本集聚。“应该循序渐进地将科创板建设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带动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链,以此加快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不能忽视的创新力量,还有互联网金融。过去一年,互联网金融已成为资本市场创新的一股新力量,传统商业银行也加入其中,逐渐摸索出“大平台+大品牌”的一套应对办法。
  2015年7月,浦发银行整合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推出“SPDB+”互联网金融平台。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在浦发金融版图内实现客户共享、产品互通、系统互联、内外互动。
  新融资渠道诞生倒逼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同时,也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更新、更大的考验。
  孙立坚认为,互联网金融项目增多,就需要各种可供互联网金融改善的空间。“我们需要盘活那些因监管机制而不能付诸实践的创新项目,而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
  此外,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也成为资本市场创新的一大焦点。赵晓菊表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关注的首要重点。“我们正面对更加开放的环境,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风险的表现形式愈发错综复杂,就更要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综合考虑如何展开创新,怎样在创新和有效控制风险中找到平衡。”

  要瞄准促进投融资便利化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两年多,金融改革始终是焦点,市场对其的热议从未停止。
  去年,上海自贸金改更是大动作频频——
  2月,央行上海总部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外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自贸区“金改3.0版”大幕拉开。
  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张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改3.0版”最大创新在于,率先明确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即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将本、外币融资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内,中外资企业或金融机构可依据统一规则,自主选择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还是外币资金。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依托FT账户管理系统,采用风险转换因子等现代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24小时逐笔实时监测,确保金融安全。
  4月,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启动上海自贸区FT账户外币功能。多家在上海自贸区开展分账核算业务的银行进入“实战”,纷纷为区内及境外客户提供外币存贷款、结售汇等业务。
  孙立坚说,外币功能上线后,FT账户体系连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既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贸易融资便利。这些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为实体经济企业跨境投融资创造极大的便利条件。
  7月,“黄金沪港通”开通,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大黄金市场实现了互联互通,香港黄金市场的投资者将无需再前往上海自贸区开立账户,即可直接参与内地黄金现货交易。
  张春认为,此举有望提升中国黄金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配合即将推出的人民币黄金定盘,不仅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中国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依托自贸区内的FT等基础设施,风险也是可控的。
  而陆家嘴被纳入了自贸区版图后,更为自贸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向联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经济成绩单中,自贸区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新设企业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下一步,上海自贸区金改效应如何辐射全国?
  “可分步骤、不同程度地在其他自贸区拓展FT账户的使用,风险相对较小的本外币资金池、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等可率先复制推广,但与资本项目开放的金融创新,还是应当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赵晓菊说。
  张春说,金融创新之所以要在上海自贸区中先行先试,因为这里有FT等基础设施,风险可控,试验成功后可以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要进行的是,能够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投融资便利化的金融创新。

  创新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决议,同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今年10月1日起将正式生效。作为第一个加入SDR的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国际话语权无疑得到重要提升。
  近年来,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上海金融创新成绩斐然。
  2015年,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融资、外币业务以及跨境同业存单等创新业务相继启动。
  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成功上线,一期主要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方式,为跨境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和其他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结算服务。首批直接参与机构共19家,其中11家中资银行、8家外资银行,间接参与者共有176家,覆盖6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
  张春表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从长期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国际跨境系统主要用于美元,支持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肯定要有自己的跨境系统,CIPS的诞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CIPS上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走上“高速公路”,也为人民币竞争国际话语权增添重要筹码。
  赵晓菊认为,CIPS备受瞩目,在未来还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在营运时间和营运效率两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在增强人民币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上海自贸区FT账户的设置也跨出了重要一步,因其不仅有效考虑了风险控制,也为全球总部和区域总部机构的资金运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资金账户基础。”
  2014年8月,由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推出的人民币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项目正式上线,包括人民币铁矿石掉期和人民币动力煤掉期中央对手清算两项业务,不仅填补我国场外金融要素市场的空白,同时更好地满足了中国机构投资者大量而迫切的套保需求,把参与国外市场的中国机构投资者吸引回了国内市场这一更加便捷的“主场”。
  赵晓菊表示,上海清算所这一重要创新向全球发出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中国声音”,既是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里程碑,又更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金融创新为人民币迈上新台阶贡献了激活因子,当人民币不断融入世界市场,波动的产生也成为必然。在孙立坚看来,可以利用波动创造机遇,使其成为人民币竞争并巩固国际话语权的契机。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总量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重要时,就不能只满足于创造财富,还要有管理财富的能力。人民币国际化恰恰反映了管理好财富的问题,财富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水平上面。”

  创新点在不断增多

  去年7月1日,上海率先开展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其最大亮点是,市场主体可在电子化注册平台上进行航运保险产品注册,所需时间则由备案制的20个工作日缩减为即时处理。这是获得2015年上海金融创新奖一等奖的项目。
  上海金融创新奖设立于2010年,是全国省级政府层面首个金融创新奖项,旨在推动上海金融改革创新,优化上海金融发展环境,增强上海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
  “每年评选通知一出,来自各个金融机构的评选资料就纷至沓来。上海各金融机构都以能获得这个奖项为殊荣。”参与评选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
  张春作为评选专家参与上海金融创新奖的评选有5年了。在他看来,上海金融创新奖坚持了这么多年,已美誉在外,众多金融机构纷至沓来也在情理之中。“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在加快,申报金融创新奖的创新产品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不断增多。”
  2015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的评选日前已经落幕。参与评选的专家对本届创新奖的获奖项目均赞赏有加。
  赵晓菊认为,本届上海金融创新奖评奖中,一批主动对接落实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及重大任务的创新项目脱颖而出。
  “有推进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和人民币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项目这两项创新;有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项目;有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推进金融行业从传统的重资产向资产与互联网金融服务一体化并重转型的浦发银行、工行上海分行等多个项目; 有以国泰君安FICC业务链为代表,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创新项目;有注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联动效应和监管体制的创新项目; 还有充分对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关注民生工程的创新项目……”
  孙立坚评点,本届创新奖参评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契合国家经济格局变化的金融创新越来越多。有些参评项目聚焦促进中国资本‘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好国内与国外金融资源;有些参评项目推出了全球性的理财产品,为消费者提升了财富性收入,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我国未来的内需;有些涉及风险对冲规避的参评项目,则重点关注提高风险控制的能力。上海应该更多鼓励能够契合国家经济与金融格局发展变化的金融创新。

  金融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绝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美国有些金融产品就搞得复杂,是为了投机而设计的工具,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作为全国金融创新的高地,上海金融创新始终不间断,但都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

  张春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服务那些科技创新型的轻资产企业,在方式、有效性上与服务传统企业很不同; 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还需要拿出更多创新,这也是未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

  孙立坚
  复旦大学教授

  任何创新,尤其是金融领域创新,风险都是长期伴随的,不能因存在风险就放弃金融创新;放弃金融创新,可能就意味着放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潜在机会与收益,甚至可能错失重大的发展良机,这本身就是风险。

  赵晓菊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