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熙:以“陶瓷化骨”技术创造出上亿市场容量,逆袭跨国巨头
发布时间:2016-03-08


    如同《福布斯》对中国制造业的预判:如果你还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就是南方流水线上重复劳作的工人,那就错了。中国制造业正在升级,这意味着一场革命。

    让《福布斯》下此判断的是一批分布于各领域的中国创新者,他们的企业规模有的甚至还十分微小,却拥有相似的标签:可持续、高端化。

    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先锋人物”的创业者卢建熙就是其中代表。

    2000年在上海创业,经过十多年打拼,带有卢式标签的“陶瓷化骨”技术创造出令人侧目的业绩:20多人的公司规模,创造出上亿的市场容量,产品几乎占领中国生物陶瓷市场半壁江山。卢建熙说,这就是上海高新企业要做的。如果把卢建熙的公司比作一颗种子,15年的突围生长何尝不是上海创新土壤更迭的缩影。
  
    快速挤占进口产品市场

    整个春节,卢建熙都在法国,忙着做招聘面试,与2011年的法国诺贝尔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教授等海外科学家达成创新合作项目3月7日赶回上海,他又忙着筹备4月的产品使用经验交流会,届时,全国骨科医生将聚到一起专门讨论该公司一款最新产品的使用心得。

    “这产品去年卖得热火朝天。”作为产品创始人,每次新应用,卢建熙都要飞到当地医院做手术指导。去年,他飞了十多个省市、50多个城市。

    肉眼看起来,生物陶瓷毫不起眼,但这个比黄金贵上好几倍的材料是当下最具潜力的材料。卢建熙2000年创立的上海贝奥路公司瞄准的就是它。简单说,贝奥路的“明星产品”就是一组用于人工关节置换的生物陶瓷棒,这类可附着丰富生长因子的多孔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能促进组织生长和血管化;待完成这个使命,它又会自动降解,“陶瓷化骨”由此得名。这个神奇过程的背后是卢建熙与团队精心测算的材料配比。

    外媒曾评价,卢建熙研制的生物陶瓷不仅可作为骨骼修复的新型材料,还是器官再造的良好支架。2013年,贝奥路这款成系列的“明星产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个重量级奖项不仅是对它的原创科技含量,更是对它成功产业化的肯定。

    以股骨头坏死为例,中国每年约有10万例病人,对人工关节的需求很大。最近一次云南骨科年会,一家跨国器械巨头一把抢过贝奥路的宣传册,“原来你们就是贝奥路,这几年把我们挤得够呛!”贝奥路产品的价格是进口产品的1/3,可以想见,一出现就快速挤占进口产品市场。只是,跨国巨头没料到,对手是一家20多人的小公司。
  
   “打补丁没前途,得做灵魂”

    生物医疗领域,外国企业的霸主地位不用赘述。卢建熙说,此番“小逆袭”得益于想明白一件事:外企之所以“一直被模仿,难以被超越”,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研发新技术,而后再推出应用这种技术的产品;国内90%的器械企业始终在仿制产品,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围绕现有产品打补丁没前途,得做灵魂!”卢建熙说,创新手术技术才是灵魂。

    创新技术不是空想出来的。贝奥路背后,有一批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包括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华山医院等。

    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为例,原本大家都认为这是缺血导致的,但他们的研究发现,不是缺血,而是由于酒精或激素导致脂肪沉积,血供只进不出,临床上表现为骨内压增高,病人疼。正是搞清楚了发生原因,卢建熙和团队开始思考如何发明新技术:打一个通道,减轻骨内压力,陶瓷棒植入,让血管重新建立起来。

    说来容易,此番创新基于十多年的基础研究,卢建熙说:“你有一个点子,得有人愿意跟你一起做,不计报酬,90%的可能是失败,但大家为了共同理想,这就叫科研氛围。”
  
    为上海那句“允许失败”鼓掌

    对于外界关心的企业与科研院校“两张皮”现象,在贝奥路并没有。多年来,卢建熙和科研院校达成了一些特别的君子约定,比如,有科研成果,归院校;产品,归企业,合作按“各取所需”的逻辑而构建。“新技术的实现得靠企业。”卢建熙记得,一家部队医院搞高山病研究,为了解决高原战士缺氧问题,研发出一种含氧输液,申请了专利,但束之高阁。多年后,一个做饮料的老板说卖给我吧,10万元,卖了。第二年起,老板每年赚1个亿,他把产品改造为饮料,成为热销的高原饮料。看着农民企业家赚得盆满钵满,教授们只恨自己“没有商业头脑”。

    “这是捡漏个案,但说明一点,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尤其小微企业,不创新可能就是死。”卢建熙说,大多数医药高新企业没有饮料老板幸运,他们投入大量资金,重复实验室的成果,但最终付之一炬,产品做不出来,或走不到上市这步。

    “气候在改变,上海市政府最近对创新企业说的‘允许失败’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卢建熙说,贝奥路十多年的沉浮得益于上海软环境的支撑,大氛围带动的地方政策与环境的优化,将更利于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